似乎只有这康熙、乾隆祖孙的“隔代亲”少了点利害,多了些温情,给了人们些许言说的羡意 。当然,类似的帝王政治“隔代亲”历史上也曾有过,但它却是悲剧 。例如,明初,明太祖朱元璋东征西讨定鼎天下后,在确定接班人问题上的失策即埋下了动乱隐患 。应该说诸位皇子中,四子燕王朱棣征讨安邦、威伏四夷对于明朝开国功劳甚大 。太子朱标英年早逝 。按说,建国之始,诸王子中择其贤能者以承大统也不为过,嫡长子继承制历朝历代也都有所权变,可太祖元璋不知出于何因,硬要坚持嫡长子继承制,于是立了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或许心中的猜疑畏虑让朱元璋对于儿辈有所防,而祖孙的“隔代亲”让他心有所安,故此舍儿取孙 。朱允炆君临天下,试想燕王怎肯对黄口小儿俯首称臣?“靖难之役”起,很快南京陷落,建文帝朱允炆穿袈裟、揣度牒,“大地山河一担挑,四大皆空相”,凄凄惶惶逃离了京都,杳杳渺渺不知所终,叔父终夺了侄子的天下 。
立贤也罢,立嫡也罢,一家之天下的王权政治,政出一人,在上之意总是成为裁量定夺的标准 。一驾注定坠崖的马车,驾车人上上下下的更替变化,挽救不了必然覆亡的命运 。兴也勃,衰也忽,贤与不肖者,几次三番的更迭,百姓或得点实惠,或离乱遭殃 。然而一姓一朝,生之始,亡之起,既定的轨道,王权的交替,关乎百姓何事?诚如张养浩所言:“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多是帝王政治的实质 。权柄的牢牢秉握与稳妥交接是帝王们的念念不释,这期望却每每落空 。往事犹可鉴,回头看去,这宫廷里曾有过的祖孙间一丝温情的亮色,也被涂抹上了一层凄迷的暗灰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人之天下”,“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旺,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在朝代更替之际痛苦思索之后写在《明夷待访录》中的句子,确实道出了社会的实质 。可这又怎么会被王朝时代的君主们理喻呢?
【古代帝王为何隔代亲:宫廷里父子常互相猜疑】
- 揭秘古代皇太子的凄苦命运:被废贬囚禁或被毒死
- 盘点:中国古代那些沉湎于青楼妓院的皇帝都有谁
- 明成祖生母是谁朱棣为何大修大报恩寺?
- 鸟尽弓藏还是另有原因雍正为何要赐死年羹尧
- 昭君出塞之谜:为何三年时间没有得到皇上临幸
- 飞将李广为何一生只是个普通的将军?
- 小说家卡夫卡:死后为何不愿作品流传于世间
- 中国古代第一美男,潘安容貌复原图
- 绝世天才英雄流泪:揭秘诸葛亮为何会抱憾终生
- 揭秘道光帝的慕陵:史上最虚伪的帝王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