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泽而渔的主人公是谁?竭泽而渔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晋文公率军在城濮与楚国对峙,他问狐偃如何胜强大的楚军 。狐偃献计用欺骗的办法 。他又问雍季如何处理,雍季说用欺骗的办法只能是把池水弄干捉鱼,到第二年就没鱼捉了,打仗还是要靠实力 。晋文公用狐偃的计策打败了楚军,但在论功行赏时雍季却在狐偃之上 。他说:“我们怎么能认为一时之利要比百年大计重要呢?”
释“竭” 上文“竭泽而渔”中的“竭”,指“干涸”,这里是使动用法,句意为使池水干涸而捕鱼 。又,“地震,山崩川竭”,意为因为地震,山崩塌,河流干涸 。它还指“尽”,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又,“力竭而毙”,意为精力用尽而倒下 。
故事竭泽而渔的主要人物
雍季是春秋时期晋国大臣,故事竭泽而渔的主要人物 。
狐偃(约前715年~前629年),春秋时晋国的卿 。亦称子犯、舅犯、咎犯、臼犯、狐子、狐突之子,晋文公重耳之舅,故又称舅氏 。公子重耳(即晋文公)的舅父,亦称舅犯(一作咎犯) 。其父狐突,字伯行,为大戎狐氏(今山西交城却波村人) 。与晋同祖,是晋支族入主诸戎部落者.狐偃忙于大戎 。其姊(或妹)狐姬嫁于太子诡诸(晋献公)后,其父狐突“事晋为大夫”,狐偃即随其父至晋都曲沃(今山西闻喜) 。公子重耳少年时期便受教于狐偃,赵衰等 。这几个人“实左右之,公子居则下之,动则 焉”,成年以后仍是如此 。后来楚成王赞他“广而俭,文而有礼”显然是狐赵等人耳濡目染的结果 。献公八年(前671年),迁都绛(今山西新绛,一说翼城),狐偃随重耳至绛 。献公十二年,太子申生居曲沃,公子重耳居蒲(今山西隰县西北),夷吾居屈(今山西石楼),狐偃又随重耳至蒲 。献公二十一年,骊姬诬谄申生有弑君杀父之意,申生自缢身亡 。狐偃保重耳“备守蒲城”,一年后出亡 。有关狐偃这数十年的事迹,史载不详 。据考,献公为太子时,重耳即己成人,狐偃寄人篱下,尽为父为师之劳,不会有大的作为,但对晋后期政局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文公染于舅犯,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 。”评价中肯贴切 。
狐偃随重耳出亡时,已逾花甲之年,仍不辞劳苦,夹辅重耳,为他出了很多计策,使重耳最终得以返回晋国,宏图霸业 。
重耳一行离晋后,狐偃力主去狄 。当时,齐国是中原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北杏盟约后,齐桓公实际上已成为中原盟主 。楚国也是南方的经济军事大国 。狐偃为何弃强投弱呢?因为他意识到,齐楚千里迢迢,沿途崇山大川,举步维艰,仓皇出走又缺乏给养,即使能免于追杀,也会困死途中 。且齐楚是否肯予接纳,也有疑问 。而狄近易达,又是重耳母国,纳公子重耳应在情理之中 。还有狄晋毗邻,可以观望动静,蓄力待时 。可见,这个决定不失为上策 。
重耳在狄十二年,狐偃反劝他赴齐 。此时戎狄势力大为削弱,己无力帮助重耳“成事”,齐桓公虽年已垂暮,但雄心犹在,欲借晋为助,与秦楚抗衡,维持霸主地位 。且“管仲殁没”,“哀而思始”“求善以忠”,定会收留人才济济的重耳一行 。至齐后,果然受到桓公的热情款待,对重耳更是深加恩渥 。只是由于齐桓公卒,五子争立,诸侯叛齐,内外交困,“子犯知其不可以动”,才毅然决定离开齐国 。这时,多年的流亡生活已使重耳意志消沉 。他枕于安乐,“遂无去心”,“有终焉之志也” 。狐偃又与姜氏谋,“醉而载之以行” 。如果不是狐偃机智果敢地迫使重耳离齐,重耳只能在齐国苟且一生,文公霸业将无从谈起,春秋历史形势必会大变 。
重耳返国,时值晋动荡之余 。十数年间,晋内讧不已,国乱民忧 。先是“骊姬之乱”,继而献公去世,里克、邳郑杀奚齐、卓子,荀息身亡,晋惠公夷吾上台后,又杀了掌握实权的里、邳等大臣,弄得人心惶惶,众叛亲离 。对外惠公背信弃义,发动不义战争,使晋元气大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