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风情土家风情的四大特色是什么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古代“巴人”的后代 。“土家”的名称是明末清初才出现的,所谓土家,是汉语称谓,是相对客家(即汉人)而言的 。历史记载,土家族人一直以与世隔绝的生活姿态,默默无闻地出没于史称“烟瘴之地”的湘、鄂、渝、黔边界,从来没有全面性搬迁过,是一个很稳定而独特的民族 。

哭哭啼啼办喜事
“远望故里盼归期,归来又能知几时?门前小河长流水,女儿眼泪长长滴 。”新娘在上花轿之前,已哭得声音嘶哑,两眼红肿 。其凄其痛,恰如生离死别 。
哭嫁并不是土家族所独有,汉、藏、彝、壮、撒拉等民族都有哭嫁的婚俗,但以土家族最为隆重及典型 。
【土家风情土家风情的四大特色是什么】土家族的哭嫁一般从新娘出嫁的前3天或前7天开始,也有的前半个月、一个月甚至三个月就已揭开了哭唱的序幕 。不过,开始时都是断断续续进行的,可以自由地哭 。亲族乡邻前来送礼看望,谁来就哭谁,作道谢之礼节 。
到了出嫁前的晚上,则是哭嫁的高潮 。新娘的爹娘邀请亲邻中的未婚姑娘9人,连新娘共10人围席而坐,通宵歌唱,故称陪十姊妹歌,也是土家族哭嫁的独特形式 。这段时间的哭唱必须按着传统礼仪进行,不能乱哭 。顺序一般为:“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叔伯”、“哭陪客”、“哭媒人”、“哭梳头”、“哭祖宗”、“哭上轿”等,内容主要哭诉自己的身世和难舍亲人的离情别绪,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和亲友善待之情,还有哭骂媒人和勉励新娘的内容 。
土家姑娘很重视哭嫁,从十二三岁开始,她们就从陪哭中逐步学会哭嫁,有些父母还请来教哭的大娘当老师 。谁哭得声音嘶哑,谁哭得两眼红肿,谁哭得时间最长,谁就是有才有德 。
欢欢喜喜送亡人
土家人是巴人的后裔,巴文化也被称为巫文化,一谈到巫一般人就想到跳丧,一般的丧事大多是悲悲切切,肃穆的那种,但是土家人的丧事却办得十分热闹 。“热热闹闹送亡人,欢欢喜喜办丧事”,这就是土家人豁达的生死观 。
山寨里,无论谁家老人去世,必请歌师傅打丧鼓 。当夜,唢呐高奏,锣鼓大作,鞭炮阵阵 。丧鼓一响,相邻数寨齐来奔丧 。所谓“听见丧鼓响,脚板就发痒,人死众人哀,不请自己来” 。灵堂上的舞者,每人手执一件乐器,由掌鼓师指挥 。鼓声一起,奔丧者几人一组,踏着鼓点,合着唱词,在灵堂上高歌狂舞,叫做“跳丧” 。丧歌的曲调有“撒儿嗬”、“叫歌”、“摇丧”、“将军令”、“正宫调”、“一字词”、“节节高”、“螃蟹歌”等数十个曲牌,节奏明快,气氛热烈 。
土家人跳丧,一为死者歌功颂德,二为安慰死者家属,谁都把“跳丧”当做情谊的象征,说:“把不起耙把送不起钱,跳一夜丧鼓送人情” 。“跳丧”与巴人乐舞有着渊源关系 。《夔府图经》载:“巴人尚武,击鼓跳歌以兴哀 。……父母初丧,鼙鼓以道哀,其歌必狂,其众必跳 。”《巴东县志》卷二十曰:“丧葬,殁之夕,其家具酒食,邀亲友,鸣金伐鼓,歌呼达旦” 。好多歌词都是唱《诗经》中“风?雅?颂”的内容 。
锣鼓喧天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歌舞,带有浓烈的祭祀色彩 。歌随舞而生,舞随歌得名 。主要特点是手脚呈同边动作,踢踏摆手,翩跹进退,成双成对,节奏鲜明生动 。祭祀仪式由梯玛或掌坛师带领众人进摆手堂或摆手坪跳摆手舞、唱摆手歌 。
摆手歌长达数万行,堪称土家族民族史诗 。摆手分单摆、双摆、大摆手、小摆手数种,小摆手又称“社巴” 。跳摆手舞不拘人数多少,少者数百,多则上万,摆手时,以击大锣、鸣大鼓呼应节奏,气势恢宏壮观,动人心魄 。梯玛唱的歌也叫梯玛神歌,舞蹈以讲述人类起源、民族迁徒、英雄事迹为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