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倡导的以孝治国:汉王朝的孝文化

因为汉朝皇室宣传以“孝”治天下,目的当然是靠加强封建伦理道德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当时以“仁孝”为宣传主线的封建伦理道德逐渐成为系统(成熟),统治者认为在家里子女无条件地“孝”于父母,走入社会后自然无条件地“孝忠”于统治者,汉朝没有科举,考察人才也主要考察孝行,所以推荐人才做官叫“举孝廉” 。当然,汉初孝惠帝、孝文帝既自身践履孝道大义,又推廓至治国方略,开创了汉世“以孝治天下”的教化模式 。其中,尤其以孝文帝为最著,无论是从《大学》的修齐治平,还是从《孝经》的天子之孝来讲,文帝都完美的体现出传统孝道的精神所在 。正因为汉朝以“孝”治天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开创了一个强盛,且相对稳定长久的时代,所以后来的历朝历代,都拼了命地自认以“孝”治天下,或者更牛B的号称“以仁孝治天下”,虽然大部分画虎类犬,把国家整的乱七八糟,像那拉兰儿(慈禧),就被谥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真是倒足了胃口 。
一句话,因为汉朝号称以“孝”治天下,所以死后,谥号前面均加一个“孝”字,以彰显大汉朝的功德 。汉文帝为母亲亲尝汤药,后来还被编进了24孝故事 。例如,除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外,汉代皇帝都以“孝”为谥号,称孝惠帝、孝文帝、孝武帝、孝昭帝等等,都表明了对朝廷的政治追求 。
【汉文帝倡导的以孝治国:汉王朝的孝文化】 除此以外,西汉也把《孝经》列为各级各类学校必修课程,还创立了“举孝廉”的官吏选拔制度,把遵守、践行孝道与求爵取禄联系起来,这成为孝道社会化过程中最强劲的动力 。中国古代正史中最早专门记载孝子、孝义的大概应属于《后汉书》 。《后汉书》是南朝刘宋时期范晔(396~445年)所撰写 。在《史记》、《汉书》的基础上,此史书又向前发展了一步 。虽然没有用《孝子传》这一名称,但是三十九卷的《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为孝子专门作了传记 。这一卷专门记载了许多以孝子、孝义而有名声的人物 。汉安帝(107~125年在位)时候,汝南有一个叫薛包的,好学笃行,丧母,以至孝而有名声 。其父娶了后妻以后,开始憎恨薛包,逼他分家而居 。薛包日夜号泣,不愿离开,以至于被其父殴打 。不得已,薛包就在宅外搭建一个小屋住下,每天早上仍过来洒扫;其父又发怒,驱逐他 。于是他就在远一点的乡里之门处搭建一个小屋住下,但从不忘记早晚去父亲那里问安 。这样过了一年多,父母自己都感到羞愧了,就让他回来居住 。后来父母死后,薛包守丧六年,超过了规定的丧礼,因为按规定三年就行了 。
不久弟弟要求分财产并分居,薛包没能劝止,就平分财产 。分人的时候,薛包要那些年老的奴婢,说:“与我一起的时间长了,而你使唤不了 。”分田地房产时,他又要那些荒废的,说:“我年轻时经营过的,情意有所留恋 。”分器物的时候,他又要那些旧而损坏的,说:“我一向所使用的,已经用惯了 。”后来他的弟弟数次家产破败,薛包常常给予救济供给 。汉安帝建光年间,公车官署特地征用薛包,官拜侍中 。但薛包生性恬淡虚怀,声称自己有疾病,不去做官,而只求一死 。于是朝廷下诏,优准他保留官职而告归养病 。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汉代重孝的具体情况 。一,后世的人、特别是今人,往往习惯从功利的视角去观察,怀疑当时的孝子是在作伪、作秀,或是些沽名钓誉之徒 。薛包,或许能让后人看到一个实在的、纯真的孝子的形象 。二,他的孝行,在父母的生前表现出来,在父母的死后也表现出来,在分家的时候再次表现出来,甚至在朝廷让他做官的时候尤其凸现出来了 。三,汉代统治者对孝子非常重视,加以提拔,委任官职,甚至根据孝子的要求与具体情况,保留官职而又遂其心愿 。这种做法,对社会和谐风气的营造可以想见 。汉王朝如果真全是封建落后得一塌糊涂,漆黑一团,歹徒横行,没有好的社会氛围,王朝能够绵延四百多年吗?这一点也是值得后人好好体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