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经叛道的思想家李贽为何能突破思想牢笼

李贽是学术界公认的晚明启蒙思想家,以反对孔孟儒学著名 。明万历三十年,囚居在北京皇城监狱里的李贽,在吩咐狱卒为他剃发之后,取剃刀自割喉咙,流血倒地身亡 。
李贽画像
李贽生于1527年,本身是回族人,祖上在明初就搬迁到福建泉州 。他原姓林,后改名李贽,字宏甫,号卓吾 。李贽从小聪颖非常,12岁开始写文,26岁就高中举人 。他在朝为官二十几载,从一个县的教官做到了知府,不过在他55岁的时候辞去了官职 。
辞官后,李贽先后在湖北、北京、南京等地居住,大多是在朋友家或者寺庙里 。期间,李贽一方面研读经典,一方面著书讲学 。虽然他的讲学在当地颇受欢迎,但因为“离经叛道”也常遭到官府等保守势力的反对而要被驱逐 。1602年,李贽被捕入狱,他那些被认为“异端邪说”的著作也被一并烧毁 。之后不久,李贽就在狱中自刎而死,当时已七十有六,死后被好友安葬 。
李贽一生著书良多,主要包括《藏书》、《续藏书》、《焚书》等,此外他十分推崇《水浒传》和《西厢记》并都做过自己的评点 。在他的著作和讲学中,他时常针砭时事,评述历史 。他反对反对儒家学说尤其是程朱理学,批判封建礼教对人的压迫;揭露并批判封建统治的黑暗本质,痛斥政治腐败;提倡功利,重视商人的地位;主张“童心说”,认为文章不能弄虚作假而要表达个人真实的内心 。
李贽死后,后世对其褒贬不一,但他的著作虽然屡遭官府禁止,却更加广为流传 。
李贽焚书
李贽著有《焚书》和《续焚书》,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
李贽著作
《焚书》是李贽寓居麻城芝佛院时所写书籍,据说完成时已64岁高龄,该书共有6卷 。《续焚书》是李贽死后他的弟子收集整理而成,共5卷 。两者性质和题材都非常相似,后者算是对前作的补充,收集的就是前作完成后李贽的所言所写 。
《焚书》不是单一的诗集、小说集、短文集等文体,它的内容包括了李贽的书信、杂文、历史评论、诗歌等,也展现出他政治、社会、哲学等多方面的思想主张,涵盖非常全面 。
虽然内容题材广泛,但它们的主题是一致 。整部书都是李贽在批判儒家尤其是理学,其中有许多文章是在讽刺和抨击那些满嘴仁义道德、底子里满是藏污纳垢的文人士大夫 。借由批判披着儒家外衣的伪君子和假道学,李贽开始怀疑儒家学说,开始否定它的正统性 。《焚书》中,李贽的言词是犀利,宛如一把利刃,直直地戳在统治中国思想几千年的儒家学说的弱点上,甚至要把它解剖了给世人展现它的内里 。
整部《焚书》的思想在当时是离经叛道的,是不容于世的,所以李贽给它了这一个名字,认为它只有被焚毁的宿命 。而结果也正如他预言的,在被捕入狱后,他的著作被一并焚毁,里面也包括《焚书》 。之后明清两朝一直禁止李贽的著作并多次焚烧,即使如此,民间对这些书还是反复刻印广为流传 。
李贽名言
李贽是一代思想伟人,而他的思想主张基本包含在他的著作文章中,而那些文字也成了他的警世名言,发人深省 。
李贽名言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李贽认为理就在人们穿衣吃饭的日常琐事当中,这是在肯定人的欲望,也是他“真心”观念的体现 。他批判理学,厌恶道学家,这句话就是在对它发起挑战 。理学强调灭人欲,这是朱熹最重要的观点之一,认为想要学到理就必须控制甚至消灭自己的欲望,后来也就成了封建礼教禁锢自由的思想来源 。
“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 。”李贽承认人的私欲,认为那是人伦,是人心 。由此,他也认可商人追求利益的本性,不贬低反而重视商业,反对中国延续上千年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