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之谜:雍正继位的未解之谜

雍正篡位的传说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冬,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1722年)在北京西郊的畅春园去世 。
从官方记载来看,康熙“宾天”时留有遗诏:“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 。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几天后,皇四子胤禛正式登基,改次年年号为雍正 。
这份遗诏的原件今天还能看到 。但是,从它宣示之日起,就有人对其真实性表示怀疑 。与此同时,有关雍正篡位的传说也在悄悄地流行 。
人们最熟悉的说法是:遗诏中本来写的是“传位十四子”(十四子即胤禛的同母弟胤祯,后改名胤禵、允禵),而胤禛或许买通了亲信隆科多,让他在康熙帝弥留之际篡改了诏书 。
具体的篡改内容,也有好几个版本 。
网络配图
一种说法是在“十”字加上一横一勾,改成“于”字,变成了“传位于四子” 。
还有一种说法,笔画添得更多一些,把“十”字变成“第” 。
第三个版本是说在改掉“十”字的同时还改了名字,说遗诏的原文是“传位十四子胤祯” 。“祯”是“祯”的古写,与“胤禛”的“禛”只有一笔半之差,略作改动,“胤祯”就变成了“胤禛” 。
虽然篡改诏书之说甚为流行,它却是很容易被驳斥的 。
首先,“于”的繁体字为“於”,虽然我们不能完全排除“传位於四子”写成“传位于四子”的可能性(古文常有用简体字的),但像发布传位诏书这样的大事,在清代中前期是不可能只写汉字而不写满文的(兴许还附有蒙文),将汉字的“十”改成“于”固然容易,但把满文和蒙文的“十”改成“于”就不那么容易了 。
其次,“四子”、“十四子”的称呼不够规范,清代皇子一般都称“皇某子”,也就是说,所谓“传位十四子”的规范写法应该是“传位皇十四子”,而在这种格式之下,如果将“十”字改成“于”,就成了“传位皇于四子”,根本讲不通 。
尽管篡改康熙遗诏之说并不可信,这却并没有影响到胤禛“夺位”之说的传播 。那么,胤禛的皇位,到底是得来甚正,还是得来不正呢?
网络配图
属意皇十四子的种种迹象
【帝王之谜:雍正继位的未解之谜】康熙帝两次废黜太子胤礽之后,决定对立储一事冷处理,之后很多年都绝口不再提建储问题 。
不提,不等于不考虑,相反,康熙的“冷处理”,是为了让自己有足够的时间,慢慢地选择皇位继承人 。那么,康熙最终选定的继承人是谁呢?很多迹象表明,最有可能性的是那个差点被他手刃的皇十四子胤祯 。
清史学界泰斗孟森早年撰写《清世宗入承大统考实》一文认为,康熙帝曾有意将皇位传给十四子胤祯,但皇四子胤禛勾结隆科多和年羹尧等人,合谋夺取了皇位 。
胤祯,生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与皇四子胤禛是同母兄弟 。从小聪明绝顶,才德双全,为康熙所厚爱 。虽然胤祯曾惹得康熙差一点动了刀子,但是气消之后,作为父亲的康熙反而觉得胤祯对兄弟有情有义,且心直口快、表里如一,和自己的性格很像 。
有了“九王夺嫡”的闹剧在先,康熙帝更希望选一位既治国有方又对兄弟友爱的继承人,从此对胤祯另眼相看、着力培养 。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春,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喇布坦进犯西藏,西藏拉藏汗请求清廷发兵救援 。此事关系重大,康熙帝任命已经考察和培养多年的皇十四子胤祯为抚远大将军,以天子亲征的规格代表皇帝统率大军,远征西藏 。
这次任命,也等于变相地将悬而未决的皇位继承人问题揭晓 。从胤祯出征的排场、康熙帝对臣下的种种暗示都能看出端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