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香疤在汉传佛教中也被称为戒疤,这是汉传佛教的一个“特产”,不过在1983年已经被中国佛教协会发文废止了 。在《关于汉族佛教寺庙剃度传戒问题的决议》的文件中说:受戒时在受戒人头顶烧戒疤的做法“并非佛教原有的仪制,因有损身体健康,今后一律废止” 。从此以后,新受戒的汉族僧人,头顶上再也不会有戒疤了 。
为什么汉传佛教的出家人头上以前会有戒疤呢?戒疤又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目前比较通用的说法是《中国和尚受戒·香疤考证》所述,相传始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沙门志德住持金陵天禧寺时,与七众授戒,燃香于顶,指为终身之誓 。此事逐渐演变成惯例 。后世中国佛教徒往往以此表示自己的信心,出家众之烧戒疤更成为是否受戒的辨识方式 。
在我十多年前看过的一本佛教书籍中,对戒疤的起源有另外一种解释,我个人认为这种解释似乎更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况 。宋末,蒙古军队一路南征,所到之处青壮年男子要么被屠杀,要么被强征服劳役,但是蒙古军队对出家的僧人却从不为难,盖因当时蒙古上层推崇佛教 。因此汉地青壮年纷纷剃发穿起袈裟,扮作出家人以躲避刀兵劫 。出家人陡然增加,令蒙古军队无法分辨真伪,因此蒙古统治者以烧戒疤来区分是否是出家人,而且烧了戒疤以后是不允许还俗的 。因为烧戒疤要忍受剧烈的疼痛,而且日后无法还俗,因此很多人不得不放弃假出家这种方式 。从元朝以后,一直到中国佛教协会废止烧戒疤止,戒疤称为了汉传佛教的一个特色 。无论戒疤的起源如何,烧戒疤都不是佛教制度,只为中国所独有,并未见于其他国家 。
有一种说法,说烧戒疤是起自于舍身供养的佛家思想,也被视为断除我执 。旧时出家人受戒时,所燃香疤之数目一般有一、二、三、六、九、十二几种 。十二点表示是受的戒律中最高的“菩萨戒” 。在家众多于受菩萨戒日的前腋、烧戒疤于手腕;出家众的戒疤多烧于头顶,成为世俗人眼中和尚的标识之一 。
【揭秘:中国古代的和尚头上为何都要烧戒疤?】佛门除了剃度(凡是出家当和尚或尼姑的人都要剃光头发,这在佛教中叫做剃度)仪式外,还有“清心”仪式 。即入寺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优秀者,老和尚会用线香为他们点上僧侣生涯的第一颗戒疤,称之为“清心” 。然后在接下来的一两年内,如果表现良好,则有资格得到第二个戒疤,名为“乐福” 。一般而言,如果顺利的话,寺里一些年长的老和尚大多可以拥有五六个戒疤;而像少林寺等重要寺院的住持,则有八、九乃至十二个戒疤 。
广东省属例外 。在广东的鼎湖山及其他寺院,燃疤处是在左前臂内侧,不是头上 。布雷特(J. B. Pratt)写道,和尚‘依自己的热忱和勇气’,可以燃三个、九个、或十二个疤 。在宝华山却没有选择的余地,受比丘戒者一律燃十二个疤,不多不少 。受优婆塞戒者,九个 。沙弥,三个 。疤数在江苏全境内据说相似,但到了他地寺院,数目的确有异 。如果某年传戒师父规定至少要燃九个疤,戒子可以多燃三个疤,以示虔诚 。
普利普·摩勒(Prip-Moler)在他所著《中国佛教寺院》(Chinese Bud-dlist Monasteries)书中对于如何烧戒疤有这样的描述:
“沙弥将祈祷毯紧紧裹在颈项上,手拿着在前项典礼领得的小红袋 。袋里装着十二到十四颗用艾草作成的黑色小粒艾绒,每颗约一公分高 。沙弥面前站着主事和尚中的一位,他把用龙眼干作成的腊,涂在左手拇指上 。从递来的小红袋中取出易燃的艾绒后,这位和尚将腊涂在艾绒底部,再一个个放置在沙弥头皮上点有小圈的部位 。接着,他拿起纸捻迅速点燃十二粒艾绒 。他一个人,或者再加上一位站在沙弥(现在跪着)身后的助手,用手紧按着沙弥的头,使头部固定不动 。由于灼痛,沙弥必定会发出不由自主的动作,这时艾绒可能翻滚,烙疤在错处,因此这道程序以及在颈上裹毯都是必要的 。在准备阶段,以及艾绒点着、燃烧时,沙弥及助理和尚不停念着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或阿弥陀佛 。当十二个炽燃的小点逐渐接近头皮时,我们几乎可以根据念佛的节奏,衡量痛楚的程度 。佛号在沙弥口中越来越快的重覆,音调也逐渐上扬,最后──通常是火烧着头皮的刹那──在痛喊声中停止,艾绒大约燃烧一分钟左右 。笔者见过接受酷刑、毫不退缩的人,也见过老人、小孩用手捶打主事和尚的膝部,仿佛他们同样都是年轻人 。在成人之间观察时,我不曾见任何女尼或女信徒烙疤时──不论三个或十二个──不出一声或不颤抖,留意这点是很有趣的 。
- 揭秘:历史上真实宋江不单身阎婆惜乃其二奶
- 揭秘:不可思议的历史真相诸葛亮也曾四次中计
- 揭秘宦官高力士:从贵族美少年到唐朝第一太监
- 揭秘:中国历史上恐怖的冥婚是如何举行的
- 雾霾在古代被视为不祥之兆历代帝王个个都畏惧
- 揭秘李清照苏东坡究竟有何不为人知的秘密
- 揭秘西太后慈禧的少女时代
- 历史揭秘明万历时大臣以批判皇帝为荣
- 中国历史上首次选美:冠亚军致一个国家灭亡
- 揭秘帅哥潘安如何从政绩斐然到被灭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