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将帅为何喜欢收养义子朱元璋有多少义子?

所谓义子,与结拜相似 。只没有血源关系的两人,结成父子关系,儿辈称呼为义子,父辈称呼为义父 。也就是现在常说的“干儿子”、“干女儿” 。与结拜兄弟唯一不同的是辈分,也有可能作为义子的一方的生父与义子的义父是结拜兄弟
小时候看《隋唐演义》时,对第八条好汉、忠心耿耿保大隋江山的靠山王杨林,印象最深的不是他的武艺,而是他广收义子 。他一旦看到哪个年轻将领武艺、智谋出众,是可造之材,就将他收为义子 。连后来大唐功臣秦琼也做过他的十三太保 。
我们去关帝庙,会看到关帝塑像背后站立的两员大将,一个是贴身保镖周仓,一个是他最器重的儿子关平 。——这儿子也是关羽收养的义子 。
元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 。各地义军将领有收养义子的习惯 。朱元璋收养的义子,见诸史册的不下十余人,如沐英、李文忠、平安、何文辉、朱文刚、朱文逊、徐司马、真童、金刚奴等等 。
【古代将帅为何喜欢收养义子朱元璋有多少义子?】朱元璋最有名的两个义子,一个是外甥李文忠,一个是世代镇守云南边陲的沐英 。朱元璋从皇觉寺出来造反,是做提着脑袋吃饭的勾当 。家中亲人的死活也没法顾及 。在天灾加兵祸的时代,朱家的兄弟姐妹差不多死光了 。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朱元璋已经自领一军、羽翼丰满了,那一年他的侄儿文正、外甥文忠来投奔他 。他的姐姐、哥哥都死了,两个孩子能找到手握兵柄的亲人,便有了活下来的希望了 。当时外甥十四岁了,连个大名都没有,大家叫“保儿”,他牵着朱元璋的衣服玩耍——大概怕这个舅舅走掉了吧 。一向严酷冷漠的朱元璋也感叹道:“外甥见舅如见母也!”战争年代正需用人,上天把已经快成年的侄子、外甥送回来,自然会加以好好培养,作为倚重的将领 。
古代的将帅大多喜欢收养义子 。分析其原因不外乎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宗法社会,人和人的亲密程度是靠血亲或姻亲维系的 。在残酷的战场上,这种关系就更为重要,所谓“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自己的儿子是最放心的 。可是一个人生育能力有限,就是广纳妻妾,也不可能太多,而且不可能一一养活 。朱元璋生了几十个儿子,已经是很了不得了 。况且这些儿子要么年龄太小,要么有可能是个纨绔子弟,不能堪当大任 。尤其是军旅中,死人的事情是常有的,让自己的亲生儿子冒着生命危险冲锋陷阵,老爸有点于心不忍 。乱世用“物竞天择”的规律给筛选一遍,而那些乱世中能幸存的孤儿呢,在十分恶劣的环境中长大,生存能力极强,这样的人,完全可以培养成担当一方大任的将军 。他们父母早亡,四处流浪,只求能有口饭吃,苟全性命而已 。又因为受尽了颠沛与欺凌,对别人给的恩惠格外感念 。一旦被某个头领收为义子,大多会誓死效忠 。后人评价元末头领广收义子,是“以为将帅之储备,或为监军 。皆看中其忠诚度” 。
认干爹、收义子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是很普遍的现象 。实际上是将没有血亲关系的人用“拟血亲化”、“准血亲化”的方式固定下来 。比如说过去农村里,两家人相处很好,那做好朋友不是很好吗?不行,朋友关系太不靠谱了,总觉得不太牢固 。要么就对个娃娃亲,你家闺女许配我家小子 。如果双方没有条件结成儿女亲家,怎么办?那就认干亲吧,你家孩子叫我干爹,两家就有了虚拟的血亲关系 。——好像不这样做的话,那种投缘的好朋友关系就会不稳定,叫人放心不下 。
朱元璋广收义子便是这个道理 。让那些被收养的孤儿,为自己卖命,光给他们恩惠还不够,必须有父子的名分 。——这就是为什么朱元璋让外甥都改姓朱,按着朱家辈分起名“朱文忠” 。这外甥本来就够亲的呀,外甥半个儿呀 。可是外甥毕竟是外姓人,让他成为义子,不是显得更亲密吗?——沐英、何文辉原来叫朱文英、朱文辉,大明建立后因劳苦功高,皇帝特赐恢复原姓 。恢复原姓在皇权时代,是莫大的殊荣,说明给他光宗耀祖的机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