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墓在哪:曹操为什么死于洛阳却不葬于洛阳?( 二 )


【曹操墓在哪:曹操为什么死于洛阳却不葬于洛阳?】接着,“邺”字第一次出现,“是时,(袁)绍屯河内(今焦作一带)……(冀州牧韩)馥在邺 。”袁绍等围而不攻董卓,曹操悲愤地说:“我们举义兵除暴,现在大军已经集结,诸位还犹豫什么?先前董卓要是听到我们起兵,还能挟天子据险而号令天下,尽管无道,却是大患;此时他焚烧洛阳,劫持天子迁都长安,天下无不为之震惊 。这是天亡董卓,一战而能救天下,机不可失呀!”
曹操部卒无几,却奋勇当先举兵挺进虎牢关,战而不利,士卒伤亡惨重,曹操被流矢射中,战马被射杀 。堂弟曹洪将马给了曹操,他这才趁着夜幕得以逃生 。此前,曹操拒绝了董卓的以骁骑校尉相许的“合伙”邀请,孤身逃出洛阳(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 。出(虎牢)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在开封“散家财,合义兵”,刚刚几十天 。
曹操迎天子迁都于许
说曹操,质疑曹操墓,不必搞得剑拔弩张 。
“赴宴的路上看见一个烤白薯摊,摊主是个三十多岁的女人,在凛冽的寒风中绽放一张笑脸,没有丝毫苦难写在脸上……隔着车窗我似乎闻见了烤白薯的香味,顾不上待会儿的盛宴,先买一块尝鲜 。我下车与摊主聊天,让她找几个热乎的,她费力地打开烤炉,从两层篦子中挑出几块烫手的放在秤上,开玩笑地说:‘这是曹操墓旁挖的,甜得很 。’我乐了,这两天曹操墓不仅妇孺皆知,还能调侃 。一个河南农村来的妇女,文化不高,生存道理却明白不少 。我们优秀而苦难的民族啊,造就了多少这样坚韧不拔的百姓,境地无论顺逆,全然一副平和心态 。”
2010年1月19日,马未都先生在博客《烤红薯》中这样写道 。其实,关乎曹操墓,质疑者与坚守者的论战,说到底,不外乎就是人文战科学、关公战秦琼这档子事儿,诸方何不学学站在北京的大街上卖烤红薯的河南村妇呢 。曹操的异化、曹操的疑冢,虽系文人“加工”,本系民间“种植” 。
民间已然“调侃”,文人何必再皱着眉头苦思冥想呢?河南村妇让马先生一“乐”,不知能否让马先生乃至潘伟斌们就此顿悟,就此在“拈花一笑”后有了“拈红薯一笑” 。
回到《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谯”第二次出现,是“太祖父嵩,去官后还谯”,说的是曹操他爹,与曹操关系不大 。接下来,就是公元196年“长安乱,天子东迁……太祖将迎天子,诸将或疑,荀彧、程昱劝之,乃遣曹洪将兵西迎,卫将军董承与袁术将苌奴拒险,洪不得进……秋七月,杨奉、韩暹以天子还洛阳,奉别屯梁(移师开封) 。太祖遂至洛阳,卫京都,暹遁走 。天子假太祖节钺,录尚书事 。洛阳残破,董昭等劝太祖都许 。九月,车驾出辕(少林寺北辕关)而东,以太祖为大将军,封武平侯 。”
9个“洛”字,一连出现3个,已经用去5个;“洛”字再次出现,在二十四五年之后,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出师关中、攻伐蜀国,“冬十月,军还洛阳 。孙权遣使上书,以讨关羽自效 。王自洛阳南征羽(关羽),未至,晃(徐晃)攻羽,破之,羽走,仁(曹仁)围解 。王军摩陂(曹操挺军至河南郏县) 。(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至洛阳 。权击斩羽,传其首 。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 。”在此,9个“洛”字一连出现4次,全部用完 。同时,在196年“许”字第一次出现,是“董昭等劝太祖都许” 。
在曹操的一生中,洛阳是他政治生命的起点(20岁就任“洛阳北部尉”),也是他政治生命的终点(66岁“王崩于洛阳”) 。但是,在曹操一生,特别是戎马30多年平定天下的进程中,洛阳只不过是他人生之旅的一个“客栈”——洛阳在他心中近乎是可有可无的,不然在曹操自建安二年至建安二十三年20多年的事业巅峰期,《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怎会不着一个“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