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婚姻自由的先行者中男女都有 , 但男性、高学历者居多 。在所统计的从1902年到1936年的征婚广告中 , 男士征婚者有56人 , 明显占优势 。其中在提及的自我描述信息中 , 有学历者占多数 , 其中有中学1人 , 大学15人 , 硕士1人 , 留学生8人 , 共25人 , 占45%;女士征婚者提及自己的学历的 , 中学( 包括初中、高中及卒业者) 学历7人 , 师范1人 , 大学2人 。这些数据表明 , 虽然有了开放的征婚广告形式 , 但并不是为所有人都接受 , 真正的实践者是男士多于女士 , 高学历多于低学历者 。
4.市场报登新中国首例征婚
被视为中国改革开放象征
新中国成立后 , 我国第一个在报刊征婚的是四川江津县丁乃钧 。在王润泽撰写的《新中国的征婚第一人》一文做了详述 。
1981年1月8日 , 《市场报》上刊登了新中国的第一则征婚启事:“求婚人丁乃钧 , 男 , 未婚 , 四十岁 , 身高1米7 。曾被错划为右派 , 已纠正 。现在四川江津地区教师进修学院任数学教师 , 月薪四十三元五角 。请应求者来函联系和附一张近影 。”这在今天看似一则很普通的征婚启事 , 然而在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 , 还真是一桩破天荒的大事 。
1979年 , 刚刚揭掉“右派”帽子的丁乃钧 , 被安排到永川的教师进修学院当数学老师 。当时他已经快40岁了 , 丁乃钧的最大心愿是找个终身伴侣 , 然后一起回江苏老家安家 。丁乃钧提笔给《人民日报》的编辑写了封长信 , 希望能为他登一则征婚广告 。第二天一早 , 丁乃钧投完信件就去上课 , 但课没上完 , 丁乃钧就后悔了 。下课后 , 丁乃钧赶到邮局想收回信件 , 但邮车已经开走 。
这封信被送到了《人民日报》 。当时的编辑赵立回忆说 , 丁乃钧给《人民日报》出了个难题 。1949年以来 , 中国还没有报刊公开刊登征婚启事的先例 。况且 , 丁乃钧刚摘掉“右派”帽子 , “政治影响一时难以消除” 。正好这时候 , 社会上曾风传浙江有一位老母亲给毛泽东写了封信 , 说她有一个儿子 , 年龄很大了 , 还没有找到对象 , 要毛主席帮她找个儿媳妇 。《人民日报》的编辑们经过讨论 , 认为丁乃钧的事和这位老母亲的事 , 绝不是个别现象 , 应该支持征婚这件“新生事物” , “为百姓做点实事” 。不过 , 启事并没有刊发在《人民日报》上 , 而是登在人民日报社旗下刚创办不久的《市场报》上 , 而且放在一个不太醒目的位置上 。就这样 , 新中国第一则征婚启事诞生了 。
丁乃钧的征婚启事在四川江津引起了轰动 , 丁乃钧成了一个有争议的人 。支持者说 , 丁乃钧胆子大 , 新潮;反对者说 , 丁乃钧给社会抹黑、污染社会主义风气 , 是“流氓、恶棍” 。三个月后 , 广州一家文摘小报摘录了这则征婚启事后 , 全国媒体开始转载 , 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
当时 , 丁乃钧收到460多封应征信件 。后来 , 丁乃钧与一位29岁的吉林张姓姑娘互通了一段时间信件 , 并于当年年底结婚 。1983年 , 丁乃钧和妻子一起调回江苏老家的小县城 。
- 草圣张旭第三 历史上的中国十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排名第一
-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带给我们繁华的经济。
- 虎啸龙吟曹睿扮母女装,历史上曹睿有恋母情结吗
- 白登之围是什么意思?白登之围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 细说: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最有实力灭日本?
- 揭秘:历史上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为何英年早逝?
- 找不到弯弓搭箭记载:历史上黄忠真会射箭吗
- 吃货的悲剧:盘点历史上被食物撑死的八位名人
- 历史上阿房宫是否存在它又是如何被烧毁的
- 杭州十大历史文化街区杭州有哪些值得一去的文化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