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取暖费:宰相享薪炭200秤皇后110斤

在古代,冬天并没有现代“集中供暖”的说法,但这并不等于没有暖气 。在秦汉时,冬天可以调节室内温度的房间已出现,时称“温调房”,这一名词与现代的“空调房” 。倒颇相似 。东汉科学家张衡《西京赋》里“朝堂承东,温调延北”一语中的“温调”,说的就是这种温调房 。
温调房又称“温室”,当时一般贵族家庭都有这样的房间,皇家当然更不例外 。皇家的温调房空间更大更高级,被称为“温调殿”,《三辅黄图》中则称为“温室殿” 。
西汉皇宫是在秦朝残宫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先后建有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等大型宫殿 。其中的长乐宫、未央宫均设有温调殿 。长乐宫寓意“长久快乐”,原为朝廷“办公大楼”和汉高祖刘邦的“总统套房”所在,汉惠帝以后改为太后居所 。长乐宫除建有冬天可升温的“温调殿”外,还建有可降温的“清凉殿”,供夏天使用 。
因为长乐宫为太后所居,汉惠帝便把朝廷“办公大楼”和自己与皇后、嫔妃所居的“总统套房”,均改在未央宫 。未央宫起初并没暖气,在刘彻(汉武帝)当皇帝后,才在未央宫内建设温调殿 。
温调殿又称“暖殿”,也是皇帝与核心臣僚议事和接待重要来宾的场所 。从“朝堂承东,温调延北”一语中可知,当时未央宫的正大厅(朝堂)是用来接见东来朝见诸侯、使臣的;温调殿则是用于接待北来宾客 。据《汉书·京房传》记载,西汉易学大师京房便曾被汉元帝刘奭召见进温室殿,与公卿朝臣一起讨论官员政绩的考核办法 。
据考,温调房还是汉代皇室藏书之所 。也许那时人们就知道,恒温不仅能给读者带来舒适的阅读环境,提高阅读效率,还能延长图书寿命,利于长期保存 。
温调殿内部设施如何,使用何种防寒保温材料,现已无从知晓 。但从野史杂记上可以发现一些奥秘 。《汉宫仪》上称,“皇后称椒房,以椒涂室,主温暖除恶气也” 。由此可知当时已将花椒视为一种特殊防寒保暖材料,捣碎和泥,制成墙壁保温层 。
椒房殿的墙壁还挂有锦绣壁毯,地上铺着厚厚的西域进贡毛毯,“翡翠火齐,络以美玉”,设火齐屏风,还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帐 。在这样的房间里生活,冬天自然不会感觉寒冷 。
这种奢华的保暖建筑方法,亦为后人效仿 。据《世说新语》载,西晋全国首富石崇便“以椒为泥涂室” 。南朝庾信《梦入堂内诗》中“香壁本泥椒”、晚唐诗人李商隐《饮席戏赠同舍》中“椒缀新香和壁泥”、宋代王珪《宫词》中“香壁红泥透蜀椒”……都提到了当时富贵人家的墙壁用“椒泥”做房间+保暖层的现象 。
秦代宫妃浴室靠什么提升室温?
“咸阳一号”秦王宫室遗址发现三处壁炉
古代这些可升温的“温调殿”是利用什么原理提高房间温度的?从考古发现来看,主要是通过火源传递热量,加热空气 。早期是“地上升温”模式,后来是“火地取暖”模式 。
“地上升温”模式是置火源于房间,直接加热空气,比较高级的是设置壁炉 。1974年在秦都城“咸阳一号建筑”遗址上就曾发现了这种取暖设施 。
“咸阳一号建筑”为秦王宫室,此遗址上共发现三处壁炉:底层南侧的第8号室、上层西侧第5号室和南侧第3号室各有一座 。其中第8室及第5室被推测为浴室 。
以第8室为例,其壁炉设计相当科学,宽1.2米,高1.02米,进深1.10米,炉膛剖面呈覆盎形,方便炉烟的迅速排出去 。炉上部烟道已毁,炉左有一贮木炭之槽坑,炉身用土坯砌造 。南面的炉门前有一处灰坑,内部表面镶砌立砖 。
第8室附近的9-12室朝向良好,空间适度,内有壁画,且邻近盥洗室,推测卧室 。从8室出土的陶纺轮来看,似乎是宫中妇女闲居消遣之物,进而推测这个卧室是女性用房,这些女性应该是秦王的宫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