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乾嘉学派?乾嘉学派代表人物有哪些?

乾嘉学派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一个以考据为治学主要内容的学派 。因为它采用了汉朝儒生训诂考订的治学方法,与着重于理气心性抽象议论的宋明理学有所不同,所以有“汉学”之称 。因为这一学派的文风朴实简洁,重证据罗列而少理论发挥,又有“朴学”、“考据学”之称 。
清代乾嘉学派的出现,一般都认为是清朝封建统治阶段残酷镇压和笼络羁縻臣民政策的产物 。雍正、乾隆时期,清朝的统治获得了相对的稳定,对文人采取了严酷的统治政策 。尤其是乾隆时期,屡次禁毁书籍,大兴“文字狱” 。当时的文人学士不仅不敢抒发己见,议论时政,即使是诗文奏章中有一言一名的疏失,也有遭致杀身灭族惨祸的探讨,而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古代典籍的整理上,寻章摘句,逃避现实 。乾隆即位后,大力提倡经学的考据,一些达官贵人如阮元、毕沅等,也出而倡导经学 。
考据,作为治学的一个内容和方法,各代都存在 。但乾嘉学派专门从事考据,把学术全部纳入考据的轨道,他们在考据和学问之间划一等号 。他们反对宋明理学好发空论言之无物的弊病,走上从书本上寻找疑难问题进行考据的务实道路 。所以在思想发展史上,他们建树不大,在学术研究方面,却有一定的造诣和贡献 。
【什么是乾嘉学派?乾嘉学派代表人物有哪些?】乾嘉学派的奠基人,学术界有多种说法 。大致可以追溯到清初学者黄宗羲、顾炎武、方以智、阎若璩、胡渭和毛奇龄等人重视对儒家经典的研究,顾炎武被公认为是清代考据学的先河 。但是,乾嘉时期的考据学家,遗其大而传其小,他们沉溺于故纸堆中,脱离实际,放弃了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本意 。
王念孙
乾嘉学派,一般说来可以分成以惠栋为首的“吴派”和以戴震为首的“皖派” 。吴派的学风即搜集汉儒的经说,加以疏通证明 。它的特点是“唯汉是信”,即推崇汉代经说,遵循汉代经学研究,重视名物训诂、典章制度的传统 。凡属汉学,就一概予以采纳而加以疏通解说 。吴派的主要学者有沈彤、江声、余萧客、江藩、王鸣盛等(参见本书“吴派”条) 。皖派则重视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中名物制度的考证 。此派的特点是从音韵、小学(即文字学)入手,通过文字、音韵来判断和了解古书的内容和涵义,即以语言文字学为治经的途径 。他们在文字、音韵等方面作出了不少的贡献 。此外,皖派也颇重视思想和理论,如戴震作《孟子字义疏证》就是例证 。戴震的学生很多,以段玉裁和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最为有名(参见本书“皖派”条) 。
乾嘉学派重视客观资料,不以主观想象轻下判断,广泛收集资料,归纳研究,有着细致、专一、锲而不舍等可贵的治学精神,但是,乾嘉学派也存在着严重的缺点:脱离实际、烦琐细碎 。脱离实际主要表现在存古薄今、舍本求末 。他们考订问题,用形式逻辑的归纳法,把同类材料罗列一起,旁征博引,然后得出结论,只讲证据不讲道理 。结果在细微末节上功夫很深,涉及圈套的需要说明解决时,就无能为力,造成了不通世务,不切实用,考据愈细愈是无有物恶果 。烦琐细碎主要表现在许多考据家的作品,都是以繁为贵,一字的偏旁、音训考证动辄千言 。为了标新立异,解释一个字的古义,疏至盈千累百,议论不休 。结果是杂引衍流,不知所归 。学者们毕生的精力,耗于一字一句的正讹,一名一词的渊源,造成很大的浪费 。嘉庆以后,有人从不同的角度对考据学派提出异议和批评,乾嘉考据学也开始由极盛转向衰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