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常遇春为何爱屠城徐达常遇春为何命运不同

明朝名将常遇春英年早逝,后世对他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常遇春的早逝是一种天谴与报应 。虽说这种因果论不能全然让人信服,但常遇春的杀降与屠城却是铁一般的事实 。
常遇春画像
元至正十八年九月,常遇春与陈友谅大战,活埋投降士兵4000人 。洪武元年,常遇春收取泰州后屠城 。带病北上灭元时,下令将鲁中重镇潍县的全部元军及大部分城内居民杀死,又在北伐时,东昌屠城,城内和附近村庄几近断绝人烟 。1369年,征讨平饶,血腥屠城 。
如此行径在常遇春行军途中大量发生,不胜枚举 。常遇春杀降屠城也成为人所周知的一件事,连朱元璋也常常叮嘱他不要嗜杀 。
古语言之,杀降不详 。然而一代名将却为何对“杀降屠城”情有独钟?一方面,对于放弃自己阵营转而投靠自己的士卒,常遇春的心中有一种疑虑,认为可能是诈降 。为了免除后患,便一气杀死 。此外,某些城池久攻不下,损失了常遇春大量的士兵,也极大的激怒了常遇春,破城之时便是泄愤之时 。还有一种说法是,降兵亦要大量粮草养活,且收服不易,为了不给敌人留下翻盘的机会,常遇春选择将降兵杀掉 。
不过即使身后白骨累累,也不能否定常遇春的赫赫战功,他永远是乱世用兵如神的一代名将,是朱元璋忠心耿耿的左膀右臂,亦是明朝军功卓卓的开国功臣 。
徐达常遇春为何命运不同
徐达、常遇春二人跟随朱元璋数十载,分别列于明朝开国功臣的一、二名 。历史上对于这二人的英雄事迹流传甚多,据了解,徐达用兵如神,多有谋略,常遇春骁勇善战,仿佛生于沙场 。两人都被封王,但结局却大有不同 。
徐达画像
常遇春性情孤傲,且嗜好杀戮,在沙场上战无不胜,却常常杀降,即杀掉投降过来的士兵 。后世对他的这一行为颇有微辞,古有云“杀降不详” 。继而常遇春英年早逝,其大儿子常茂死于龙州,二儿子常升在朱棣靖难之时战死沙场,三儿子常森也不知所踪,常遇春戎马一生,在胜利即将到来的前夕,死于归途,其子孙也未能享受到开国功臣该享受的荣誉 。
与常遇春恰恰相反,作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徐达不仅骁勇善战、治军严明,还足智多谋,善于学习,懂得采纳不同意见,拥有大局观 。徐达不仅得到朱元璋的重赏,富贵一生,其子孙后代也在徐达的庇荫下,享受了无上的荣耀 。史载,长子徐辉祖袭魏国公,并世代沿袭;次子徐添福早年就死了;三子徐膺绪世袭指挥使;四子徐增寿靖难之变时暗助朱棣,为建文帝所杀,后代世袭定国公;长女后来也成了明成祖皇后 。
常遇春小说有哪些
中国古代较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都会在很多作家的文学作品中出现 。常遇春作为明朝一代猛将,单以他为主角的小说却相对较少 。其中较有名气的,当属历史长篇小说《常遇春传》 。此外,小说《倚天屠龙记》《大明英烈传》中,也有常遇春的人物形象 。
《大明英烈传》小说
《常遇春传》这本文学作品出版年代比较久远,在网上也鲜有卖的商家 。这本书详细的讲解了常遇春的生平以及常遇春后代的一些情况 。但因为是文言文版,比较晦涩难懂,所以看的人也比较少 。历史上的常遇春,是一个骁勇善战的大将,戎马一生,战无不胜,虽然英年早逝,却似烟花般,绚烂一生 。
长篇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也有关于常遇春这个人物的刻画,倚天屠龙记中的常遇春,以历史人物常遇春为原型,刻画了一个性格色彩更加鲜明的人物形象 。在倚天屠龙记中,常遇春是明教的一员,对人忠肝义胆,重情重义 。在张无忌的危难时刻,常遇春把自己获救的机会让给了张无忌,最终导致自己折阳寿四十年也不后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