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谁是史上最悲情皇帝一生断送三个帝国

【揭秘:谁是史上最悲情皇帝一生断送三个帝国】论性格复杂,后燕的开国皇帝慕容垂无疑是其中之一 。作为惯战疆场的猛将,他的两次叛离,无一不对当时的中原格局造成了巨大影响:第一次叛离前燕,让前燕与前秦势均力敌的对峙,变成了秦强燕弱的一边倒;第二次叛离前秦,让苻坚如断一臂,也让前秦迅速走向土崩瓦解的败境 。而实现了大燕复兴后的慕容垂,北伐拓跋魏,最终让鼎盛的帝国走向了败亡,自己也落了个悲情愤懑、吐血而死的凄惨结局 。细数慕容垂的一生,竟然直接或间接的断送了三个强盛的帝国 。在路卫兵看来,这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算是极其特殊了 。
历史上的人物,其实很难用简单的好坏,或是简单的善恶,来作为最终的评判标准 。站在不同的立场,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你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特别从事政治的、那些在夹缝中生存的人,就更难凭表象判断 。政治本就是胜利者的政治,一如战场上对阵的双方,为了取得胜利,可以采取任何非常规的手段 。淝水之战,谢玄让秦军后退,以便腾出地方交战,却又趁乱攻打,你能说是言而无信吗!慕容垂也是一样,若单纯从人性的角度去看,两次叛离,自然有些背信弃义让人不齿 。然而,五胡争霸,十六国纷争,是政权的争夺,是政治的争斗,动的是心机,讲的是成败,从这方面讲,慕容垂的行径,似乎又可以理解 。不管怎样说,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慕容垂当时的内心是非常复杂的 。
历史时过境迁,昔人早已作古 。我们无从得知慕容垂彼时的真实想法,只能从点点滴滴之中,去还原他当时的复杂心态 。慕容垂第一次叛离,可以说并非他的主观愿意,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叛离 。他受到太傅慕容评和太后可足浑氏的排挤,不得不投奔前秦 。那黯然离去的背影,包藏着多少委屈和无奈!承载着多少愤怒和怨恨!这种心境,旁人是很难体会得到的 。慕容垂是个有真本事的人,能征善战,当时前燕“总摄朝权”的慕容恪,就曾向皇帝慕容暐多次举荐慕容垂,说“吴王(慕容垂当时的封号)将相之才十倍于臣” 。慕容垂在枋头(今河南浚县东南)之战中大败桓温,更是“威名益振” 。慕容恪死后,苻坚多次想出兵前燕,都因“惮垂威名而未发”(《晋书》) 。就是这样一位冲杀疆场、威风不可一世的大英雄,却被挤兑的没有立锥之地 。这种强烈的反差,更增添了几分悲剧成色,其心中的愤懑可想而知 。
慕容垂内心更为强烈的冲突,来自他叛离前燕后的第二年 。前燕国灭,当苻坚“徙暐(慕容暐)及其王公已下并鲜卑四万余户于长安”后,慕容垂“收集诸子,对之悲恸”(《晋书》),看到家族凄惨到这般田地,慕容垂悲从中来 。然而在路卫兵看来,令他最为伤心的,应该还是慕容帝国的垮塌,那里凝聚着他的心血,是他依依不舍的情结所在 。对那些前燕旧臣,慕容垂当时并不十分感冒,“见其故吏,有不悦之色”(《晋书》),见到那些曾经排挤过他的人,也让他想起了往事种种 。几多辛酸,涌上心头,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好脸子 。
对国家的哀悼,对往事的回忆,对诸子的爱怜,对故吏的冷漠,以及愤懑已久的宣泄,可以说,慕容垂当时的心中五味俱全 。而这些复杂的内心情结,最终汇聚起来,坚定了他复国的信念 。慕容垂投靠前秦,是出于无奈也好,气愤也罢,总之都不是出于本心,所以也就有了他的第二次叛离 。应该说,慕容垂复国的念头,是有着很长的心路历程的,开始投降前秦时,并不一定就存有这个念头 。然而前燕国灭,也就在客观上激发了他复国思想的复活 。这可从他与郎中令高弼的对话中,得到答案:高弼劝慕容垂,让他不要对那些前燕旧臣太冷漠,应该“收纳旧臣之胄,以成为山之功”,让他善待他们,将来作为起事的筹码,而慕容垂“深纳之”(《晋书》),可以说是说到他心里去了,也许就在这时,慕容垂开始寻找复国的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