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甲午海战:列述你不知道的十个谬误

1894年 , 也就是120年前 , 中日爆发甲午战争 , 其中黄海大东沟海战历经5个小时 , 最为惨烈 , 是世界海军进入钢铁蒸汽化时代后规模空前的一次海战 , 但这段历史的很多细节在今天依然被误读和谬传 , 现在的初中历史书也仅仅是简单的半页版面 , 陈悦的《甲午海战》无论在史实还是专业的角度都向我们解读了一个不一样的甲午海战 , 尤其是大东沟海战诸篇 , 波澜壮阔 , 读罢让人唏嘘不已 。以下部分摘录、整理于原书 , 部分来自网络 , 建议读原著 。
谬误一、北洋水师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四 , 武器装备远远领先日本
北洋舰队成立于1888年 , 当年军力确实如此 , 但发生甲午海战是六年后 , 日本海军力量早已超过中国 , 且六年中北洋舰队未补充弹药 , 基本是随船从原产地带回 。
总吨位:北34325吨VS日40840吨
总马力:北42200匹VS日68900匹
航速:北10节VS日14.5节
100毫米以上火炮:北58门VS日104门
100毫米以下火炮:北135门VS日171门
一分钟炮弹投射量:北23发VS日232发
射速:北5分钟1发VS日1分钟5发
12公分速射炮:北0 VS日81门
参战舰员:北2089人VS日3530人
谬误二、北洋水师炮弹太劣质 , 掺杂大量泥土、砂石
北洋水师所用炮弹有开花弹和实心弹 。开花弹主要用普通黑火药制成 , 多用作鞭炮 , 爆炸威力有限;而实心弹是弹头有少量火药或者没有 , 弹体填充泥土砂石 , 不爆炸多平时训练用 。当时已经有数年没进口过开花弹 , 国内制造的开花弹不是尺寸不对就是材料不对 , 无法供给 。而日方所用炮弹是苦味酸新式炮弹 , 不仅爆炸力巨大还可以引燃大火、燃烧甲板 。
谬误三、北洋水师整体战术素养差、贪生怕死之徒居多
北洋水师当时的管带(舰长)均为科班出身 , 很多有英国格林威志海军学院和美国留学经历 , 作战时经常用英语下达命令 , 最后不是战死就是自杀 , (经远舰管带林永升中弹身亡;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超勇舰管带黄建勋、扬威舰管带林履中落海拒绝救助而死;)无一投敌 , 唯有济远号管带方伯谦逃跑 , 并撞沉扬威舰 , 最终被斩首 , 方的逃跑也是战败因素之一 。
北洋水师官兵战术素养极高 , 在双方火力差距巨大、忙于扑救大火的情况下 , 北洋水师在命中率、实际射速等各项指标都远远高于对手 , 尤其实际速射率是在对手武器速度比自己快三倍的基础上而超过对手 , 说明官兵并非民间所传弱不禁风 , 大东沟海战阵亡714人 , 整个甲午海战阵亡1405人 。
谬误四、北洋舰队先发现日本的联合舰队 , 并提前做好战斗准备
事实是日本联合舰队早在一小时前就发现了北洋舰队 , 因北洋舰队所用燃煤为山西开元煤矿的劣质碎煤(开元煤矿股东为醇亲王、李鸿章等军政要员) , 煤烟浓黑且影响军舰航速 , 所以日方提前一小时发现中方 , 并提前部署 。
谬误五、北洋水师先发第一炮且未命中是慌乱之举
北洋水师战术意图是:尽可能发挥舰首火力先敌开火 , 在联合舰队最强的第一游击队四舰通过舰队正面的时候给予打击 , 中方的火炮大多为老式的架退火炮 , 射速很低 , 瞄准机械简单 , 且需要目测辅助 , 要在双方运动的状态下击中敌舰那是难上加难 。第一发炮弹的落点在“吉野”号后方100米 , 这是利用老式的架退火炮打出的首发精度 , 非常了不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