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是什么?富春山居图全图及作者简介

导读: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的书画 , 画家黄公望为郑樗(别号:无用师)所绘 , 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 , 全图用墨淡雅 , 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 , 墨色浓淡干湿并用 , 极富于变化 , 是黄公望的代表作 , 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 , 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 , 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 , 被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 , 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 。较长的后段称《无用师卷》 ,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前段称《剩山图》 , 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
历史背景
《富春山居图》 , 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 , 于至正十年完成 。
虽黄公望晚年定居今富阳市境内 , 但画卷内容对比宽敞平坦的"富阳江"和山峰峻奇峡谷雄伟的"桐庐江" , 就可得知,富春山居图所画内容约80%在桐庐境内富春江的景色,20%为富阳的景色.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82岁时为无用师所绘 , 用三、四年时间才画成 , 画面表现出秀润淡雅的风貌 , 气度不凡 , 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 , 是黄公望的代表作 。
明朝末年富春山居图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 , 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 , 每天不思茶饭的观赏临摹 。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 , 幸被吴洪裕的侄子及时从火中抢救出 , 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 , 前段较小 , 称“剩山图”;后段画幅较长 , 称“无用师卷” 。乾隆年间 , 一幅富春山居图被征入宫 , 乾隆皇帝爱不释手 , 但在隔年又一幅富春山居图进入清宫 。前者称“子明卷”是后人伪造;后者是“无用师卷” , 这才是黄公望的真迹 。但乾隆皇帝认定“子明卷”为真 , 并在假画上加盖玉玺 , 并和大臣在留白处赋诗题词 , 将真迹当赝品处理 。直到近代学者翻案 , 认为是乾隆皇帝搞错了 。从而保住了一个完整的无用师卷 。
“剩山图”今天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 而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则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
作者简介
基本情况
元代画家黄公望(1269--1354) , 字子久 , 号一峰 , 大痴道人 , 江苏常熟人 。擅长画山水 , 多描写江南自然景物 , 以水墨 , 浅绛风格为主 , 与吴镇 , 王蒙 , 倪瓒并称元四家 。原系浙西廉访司一名书吏 , 因上司贪污案受牵连 , 被诬入狱 。出狱后改号“大痴” , 从此信奉道教 , 云游四方 , 以诗画自娱 , 并曾卖卜为生 。他学画生涯起步较晚 。然由于生活坎坷 , 寒暖自知 , 所绘山水 , 必亲临体察 , 画上千丘万壑 , 奇谲深妙 。其笔法初学五代宋初董源、巨然一派 , 后受赵孟頫熏陶 , 善用湿笔披麻皴 , 为明清画人大力推崇 , 成为“元四家”(王蒙、倪瓒、吴镇)中最负众望的大画家 。此外 , 画作之余 , 留有著述 , 如《写山水诀》、《论画山水》等 , 皆为后世典范之学 。
创作过程
《富春山居图》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 , 于至正十年完成 。是元代著名书画家黄公望的一幅名作 , 世传乃黄公望画作之冠 。为纸本水墨画 , 宽33厘米 , 长636.9厘米 , 是黄公望晚年的力作 。黄公望 , 字子久 , 号一峰 , 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 , 少有大志 , 青年有为 , 中年受人牵连入狱 , 饱尝磨难 , 年过五旬隐居富春江畔 , 师法董源、巨然 , 潜心学习山水画 , 出名时 , 已经是年过八旬的老翁了 。黄公望把“毕生的积蓄”都融入到绘画创作中 , 呕心沥血 , 历时数载 , 终于在年过八旬时 , 完成了这幅堪称山水画最高境界的长卷——《富春山居图》 。它以长卷的形式 , 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 , 峰峦叠翠 , 松石挺秀 , 云山烟树 , 沙汀村舍 , 布局疏密有致 , 变幻无穷 , 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 , 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 , 达到了“山川浑厚 , 草木华滋”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