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迟是什么意思?凌迟”在晚清被废除

清朝最后一个被凌迟处死的人,名叫康小八 。

凌迟是什么意思?凌迟”在晚清被废除

文章插图
康小八自幼家贫,原来是地主的随从 。后来这地主买了把左轮手枪,300发子弹,都交给康小八让他随身带着,出入可以保护自己 。但是没过多久地主就后悔了,想要把枪要回来 。心狠手辣的康小八冲着地主脑袋就是一枪,从此开始组织一帮流氓混混,抢劫敲诈,为害一方 。
后来,康小八在一个剃头铺子剃头,旁边坐着的一个顾客,正和老板在那吹牛,说康小八作恶多端,不得好死 。康小八不急不躁的剃完头,走过去就问:“你俩认识康小八吗?”那顾客说:“谁认识那个混账东西!”康小八掏出手枪,冷笑着说:“今天康八爷就让你们死的明白!”啪啪两枪,扬长而去 。
后来官府抓住了康小八,在菜市口凌迟处死 。当天有近万人挤到了刑场,围观凌迟 。行刑的刽子手是老北京有名的蔡六爷,他抽出特制的细长匕首,面无表情的走到了康小八的面前 。
此时的康小八已经被五花大绑,身上紧紧的勒着渔网 。网眼中一块一块的肉崩了出来,蔡六爷手起刀落,一片一片的竟然割了3784刀!
康小八被凌迟之后,清朝再也没有死在这种刑罚之下的人 。
凌迟这种说来就让人头皮发麻的刑罚,其实历史起源非常早 。
最早的凌迟,发源于“磔”(zhé)和“菹醢”(zū hǎi) 。磔刑指的是分割尸体,然后砍头再示众,春秋时期的伍子胥,据说就遭到了磔刑 。菹醢更夸张,就是把人砍成肉酱&;…
古代虽然有很多拿刀把囚犯割肉而死的记载,但这种早期的“凌迟”,其实只是某些人的杀人手段,没有被列入国家刑法,属于“私刑”的范畴 。
史料中真正作为刑罚出现,是在《辽史·刑法志》当中 。自此以后,凌迟开始普遍,成为封建王朝震慑违法者的最强大刑罚 。在宋朝,凌迟只针对非常特殊的犯人,比如谋逆或者重大命案犯人 。
凌迟是什么意思?凌迟”在晚清被废除

文章插图
宋朝著名诗人陆游,想必是亲眼见过“凌迟”的 。他在自己的《渭南文集》中写了这么一句话:“肌肉已尽而气息未绝,甘心联络而视听犹存 。”
可想而知,陆游在看到凌迟场面的时候,受到了多么大的震撼 。
像这种割一百多刀还能活着,毕竟是个技术活,一般的刽子手还真没这个本事 。所以,直到明代,凌迟才迎来最“辉煌”的时刻 。
有一种说法是,明初朱元璋严刑峻法,尤其是残忍的“剥皮实草”,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刽子手 。以往最多百十来刀的记录,到了明朝陡然发展到上千刀,行刑的过程,也充满了“表演性质” 。
大太监刘瑾被杀的时候,要“凌迟三日” 。花三天时间,慢慢的弄死,这期间天天都有人围观 。当天结束了再送回牢房,喂两碗粥续命,第二天接着来 。不过,第二天刘瑾没熬过去,气绝身亡 。但是皇上有旨意啊,必须凌迟三天 。所以第三天,把尸体拖出来接着割,足足3357刀,真正达到了体无完肤 。
刽子手要凑足刀数,而犯人不会中途死去,就必须精益求精,磨练技艺 。其中凌迟的工具,就慢慢变得讲究起来了 。崇祯年间,忠臣郑鄤被诬陷而凌迟处死,就有了很多具体的文字记载 。比如《瑞严公年谱》和《明季北略·磔郑鄤》,都有细致的描写 。
其中比较有意思的,就是关于凌迟工具的记载,“行刑之役俱提一小筐,筐内藏贮铁钩与利刃,时出其刀与钩颖,以砂石磨砺之” 。说明当时凌迟,已经用上了钩子,把肉轻轻的钩起来,割出更小的肉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