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伤亡如何?土木堡之变明军损失多少

土木堡之变伤亡如何?发生在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发生的土木堡之变,是明代历史上的奇耻大辱 。是役,号称五十万的明军,在几万瓦剌军的攻击下,分崩离析 。但是,明军在土木堡真的有五十万之众吗?笔者将通过对照史料,尽量还原出当时明军的军力状况 。
一、“五十万”说辨 。
关于具体人数,私史最流传的是五十万说,直到现在范文澜《中国通史》等种种文献还是纷纷采用 。此说法最早见于时人刘定之的《否泰录》:“其从驾行者,尚书王佐、邝埜,学士曹鼐等 。官军私属共五十余万人,出居庸关抵宣府 。”这个说法,是最早提出明军人数的,并且引领成为了明代末期史家的共识 。《否泰录》取“否极泰来”之意,是时人记叙英宗被俘先后纪略的第一家,应该说是比较有史料价值的 。其作于“此录撰于景泰年间定之任右庶子时” “三年迁洗马 。也先使者乞遣报使,帝坚不许 。定之疏引故事以请,帝下廷议,竟不果遣 。久之,迁右庶子 。”(《明史卷一七六》)从中可见,此书所作时间,从“三年”“久之”等词来看,应该是景泰年的后期 。
其中提到,五十万人包括“官军”“私属”两部份 。官军不必赘言,而所谓“私属”者,最早出自《左传食货志上》:“ ‘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买卖 。’”由此可见,“私属”一词,指的是私人的家奴、奴隶,有时甚至还指奴婢 。这一部份人,显然与正规军不能相提并论,更大程度上,他们只担任服侍皇帝、官吏的任务,可以说,在战争打响的时候,毫无战斗力,根本不能够算作明军军力五十万的依据 。
综上所述,我们从《否泰录》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明军出征,能够参加战斗的正规军与不具备战斗能力的“私属”,号称数量是五十万 。但如果我们知道,古代作战,往往有着故意多报军力的传统,再考虑到,这次有着足以再单独提出的“私属”人数,应该再除去不少的水分 。也就是说,明军的实际战员,可能远远不到五十万人 。(而清人,自谷应泰的《明史记事本末》开始写作“官军五十万”,丝毫不涉及“私属”两字之差,意思大有不同,这或许是对前朝刻意贬低的传统所致,不足为我们的凭据 。是以本文不加详证 。)
对于明军军力具体数量这个问题,关于明代的官方史书都语焉不详 。《明英宗实录》“正统十四年八月壬戌”条目下记载“中官惟喜宁随行振等皆死官军人等死伤者数十万” 。《明史英宗前纪》则记载“辛酉次土木被围壬戌师溃死者数十万” 。笔者认为,存在这样一种可能,即“五十万”的说法,在当时已经引起广泛怀疑,并且没有公认说法出现,遂有这样的马虎说法,仅仅用“数十万”写及战争场面之大 。由此可见,所谓官军“五十万”的说法,必然是有着不小偏差的 。
【土木堡之变伤亡如何?土木堡之变明军损失多少】二、土木明军兵力分析 。
1、明军军力主要成分 。
《明英宗实录》载:“此前三天,“命在京五军、神机、三千等营在营操练者人赐银一两,……兵器共八十余万 。又每三人给驴一头,为负辎重 。”《国榷》“英宗正统十四年七月甲午”条目下记载“遣告庙社,发京师亲征 。诏下,逾二日即行 。”由此可见,此次出征,明军的准备时间非常之短,并且,本次的主力部队是京营军队和当时在京师的军队 。
2、明京营军队总数 。
京营,始称大都督府,后改名五军都督府,在明太祖时建立,“分教四十八卫卒 。”其中士卒“二十万七千八百有奇 。”(明史兵志)到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分为京师京营和南京京营 。就京师京营,“增京卫为七十二” 。按此比例计算,京师京营士卒满额当有三十一万一千七百人 。而京营之下又有编制 。京营,又称三大营,其正式编制包括五军营、神机营、三千营 。其中,人员构成比较复杂的是五军营 。五军营是三大营的主力,其不但包括正式属于京营的京师卫军,还有不隶属于“七十二京卫”的班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