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葆玖曾祖11岁被人贩子卖给戏班开始梨园生活

江家磨难
梅家祖居苏北泰州鲍家坝 , 梅巧玲曾祖父梅天材以雕塑为生 。清道光年间 , 苏北里下河一带水旱频仍 , 连年大荒 。
期间 , 梅天材去世 , 其妻颜氏(一说为曹氏)带领梅巧玲三兄弟 , 逃荒到江南苏州一带 。因穷困潦倒 , 只好忍痛把年仅8岁的长子梅巧玲过继给苏州江家做义子 。
梅巧玲到江家后 , 因江家没有儿子,起初待他尚好 , 有吃有穿地过了近两年的温饱生活 。后来姓江的娶了继室 , 不久也生了个儿子 。这时 , 梅巧玲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江家后妻把他当做眼中钉 , 处处看不惯 , 总想找借口把他赶走 。一次因撞翻了炖红烧肉的砂罐 , 更三天三夜不给饭吃 。
事也凑巧 , 当时专买小孩子去学戏的人贩子到了苏州 , 姓江的先跟贩子接洽好了 , 就问梅巧玲是否愿意学戏 , 他一口答应愿意 。因为厨子师傅早就通知他快快离开江家 , 要不然早晚总得被那女人折磨死 。
刻苦学艺
梅巧玲离开江家 , 离开苏州 。这是他人生道路上的重大转折 。1851年 , 11岁的他 , 被人贩子卖给北京唱昆曲的福盛班做徒弟 , 开始了梨园生活 。班主杨三喜虐待徒弟是出了名的 , 早晚打骂是家常便饭 。一次 , 杨三喜用硬木板打巧玲的手心 , 把他手掌上的纹路都打平了 , 鲜血四溅 。梅巧玲又从夏白眼习艺 , 夏白眼也是性情粗暴 , 动辄打骂虐待人 , 梅巧玲在这里也是受尽磨难 。
后来幸好遇到唱皮黄的罗巧福 。他本来也是杨三喜的徒弟 , 早就满师了 , 也开门授徒 。看到梅巧玲受苦 , 他很同情 。就花银子把梅巧玲从夏白眼那里赎了出来 , 带到罗家安心学戏 。
梅巧玲遇到这样一位老师 , 终于苦尽甘来 , 更加刻苦学戏 , 除昆旦戏外 , 青衣、花旦戏皆有所成 , 一出台就很有人缘 , 不久就成了四喜班的名角 , 成为京昆俱佳的第一代京剧旦角演员 , 被后人誉为清朝“同光十三绝”之一 。后来 , 他曾掌管四喜班多年 。
不忘旧恩
梅巧玲成名后 , 也没有忘记苏州的江家 。他感谢江老头把他从饥饿死亡线上救了出来 , 并收为义子 , 为了感激江家救命之恩 , 牢记这位“义父”的恩情 , 从梅巧玲20岁后逐渐红起来开始 , 梅家每年除夕晚上祭供先祖时 , 供桌当中除供着梅氏祖先的牌位外 , 旁边还供了一个姓江的牌位 。后来祖母陈氏曾对梅兰芳说 , 这是你祖父在世时就留下来的规矩 。这个规矩 , 从1860年梅巧玲和陈氏结婚起 , 直到陈氏1924年病故后才终止 , 前后60余年 。
梅巧玲成名后 , 惦念母亲和弟弟 , 曾托人到泰州寻找 。但颜氏和两个儿子逃荒出走后 , 再未回到泰州 。因此 , 梅巧玲与老家就断了联系 。
关爱同门
待到梅巧玲主持四喜班时 , 他特别爱护学徒 , 不准师傅随便打骂他们 。杨三喜的孙子杨元在四喜班教戏时 , 有一次打了学徒 , 梅巧玲知道后很生气 。他严厉地对杨元说:“这儿不是福盛班 , 我不能看着你糟蹋别人家的孩子 。干脆给我请吧!”
梅巧玲非常爱护和尊重同行 , 戏班里谁有了困难 , 他都尽力帮助 。有一次 , 吴菱仙家里遇到意外 , 但又不好意思开口向人借钱 。梅巧玲听说后 , 为了不在同业面前伤及他的脸面 , 就朝吴远远扔过去一个小纸团 , 说:“菱仙 , 给你个槟榔吃!”吴菱仙接到手 , 打开一看 , 却是一张银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