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为什么三顾茅庐?刘备如何通过三顾茅庐考察诸葛亮



“三顾茅庐”是中国历史上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其实在我看来,是刘备先找诸葛亮,还是诸葛亮先找刘备,是见了三次谈了三次,还是去了三次谈了一次,都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谈了什么 。是如何考查对方的实力与是否可用可信的?
刘备主要是通过对诸葛亮的亲属和友朋的观察、询问考查诸葛亮 。刘备对诸葛亮周围之人的观察是全面的,如人物形貌体态,言谈举止等 。刘备对诸葛亮的考查甚至还注意到了诸葛亮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
一、刘备对诸葛亮的考查 。
刘备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在早年“贩履织席”之时,便自称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与皇室攀宗亲,已有“我为天子”之语 。及见黄巾起义,即生“上报國家,下安黎庶”之思,与关羽、张飞结拜,招兵买马,投军从戎,遂厕身政治 。厕身政治后,刘备先后依于刘焉、卢植、朱隽、陶谦,甚至吕布也一度成为靠山 。最后奔曹操,靠袁绍,依刘表,身边逐渐聚集了武如关羽、张飞、赵云,文如孙乾、糜竺、简雍之流,初步赢得了一定的政治资本 。但是,这也让天下枭雄深刻地认识到了刘备的野心与竞争能力,曹操所谓“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备乃人杰也,今若不击,待其羽翼既成,急难图也”,将其视为必欲除之的对象之列 。自此,刘备从依曹操,依袁绍,依刘表,最后被曹操追杀,被袁绍追杀,为刘表部下不容,受困在新野小县,已无立锥之地,随时面临曹操大兵压境的危险,到了诸葛亮所说的危难之时,前途难卜 。此种情形下,刘备寻找新的出路已迫在眉睫 。恰值此时,刘备因荆州依刘表几乎被蔡瑁所害,亏得的卢马神勇相救,使得一个偶然的机会见到了水镜庄的司马徽 。司马徽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刘备所以“命途多蹇”就是因为“左右不得其人”,也就是缺乏人才 。此前刘备对人才并无深刻的理解,他以为诸如孙乾、简雍这些“白面书生”(司马徽语)之流便就是人才,所以纵观刘备此前战绩,可为人道者并不多,特别是灭黄巾后须直面实力强大的军阀如袁绍辈便只有逃走的份儿,更别说如曹操之流的枭雄 。司马徽的提醒,让刘备如梦初醒,所以当夜“寝不能寐”,求贤之思已勃然兴起 。正遇徐庶相寻,立刻拜为军师,便大胜曹仁、李典两万五千大军,夺取了曹操的樊城,迫使曹仁、李典远遁,是平生第一次自己攻城掠地 。这一大胜更增强了刘备对人才作用的认识,于是,当徐庶被曹操骗去之时,如遭灭顶之灾,大喊“元直去矣,吾将奈何”!值此,刘备真正认识到了人才在决定命运方面的决定作用 。但刘备对于人才的寻求有自己的标准,比如徐庶以单福名初见刘备,为了考查刘备的人品,便以的卢马赠人相劝 。刘备闻言甚不以为然,可以看出刘备用人的不苟 。
三顾茅庐若论其始终,可包括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隐沦,单福新野遇英主”、第三十六回“玄德用计袭樊城,元直走马荐诸葛”、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到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①] 。三十五回之前刘备是不知道有诸葛亮其人的,只是在水镜庄司马徽向其推荐说“今天下之奇才尽在于此……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方引起了他对诸葛亮的好奇 。诸葛亮真的如司马徽说的那样才识非凡吗,刘备固然是要自己做出考查 。三顾茅庐的过程就是刘备考查诸葛亮的过程 。
刘备通过对司马徽和徐庶的询问了解到诸葛亮 。三十五回司马徽告诉刘备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刘备闻其说便再三问询伏龙、凤雏情形,然司马徽却避而不答 。致使刘备“因思水镜之言,寝不成寐”,甚至半夜闻有人(单福)来,起床密听,闻之大喜,暗忖此人必是伏龙、凤雏 。及在得而复失徐庶的情况下,徐庶又专程推荐并高度评价诸葛亮 。刘备要徐庶将诸葛亮请出,徐庶说“此人不可屈致,使君可亲往求之 。若得此人,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也”,将诸葛亮的才干与姜子牙、张良相比 。姜子牙、张良是历史人物,难以把握,所以刘备又急忙问:“此人比先生才德何如?”徐庶说:“以某比之,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 。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 。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司马徽为天下名士,徐庶的才干也已亲眼见识,这为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打下了基础,但是否二人所言果真,正如关羽以为诸葛亮自大的过份,不满地说:“某闻管仲、乐毅乃春秋、战国名人,功盖寰宇;孔明自比此二人,毋乃太过?”刘备也尚不能说心无疑虑,所以,当他再次见到司马徽时便有直言相问:“元直临行,荐南阳诸葛亮,其人若何?”且当司马徽说诸葛亮“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致使众皆愕然 。当然,这个“众”字中刘备必是其一 。所以,刘备要借诸葛亮之助,对诸葛亮的考查势必继续下去,这是刘备三顾茅庐的缘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