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nka冰箱调温说明书 konica冰箱温度怎么调

【新新中国】
作者:陈炜
谁没有照过相啊!
40年前 , 对普通百姓来说 , 照相可是件奢侈事 。过大年时一家老少终于聚齐了 , 去照个“全家福”吧!家里有当兵结婚过满月的 , 喜事盈门 , 得去照个相!几天后照片洗出来了 , 黑白的 , 扑克牌大小 , 还裁着花边 , 上端写着某年某月某一天某某留念之类的字 , 然后照片就挤进镜框挂上厅堂 , 也给亲戚朋友寄得天南海北哪儿都是 。
那时谁要是去了北京、上海 , 你不在天安门前、外滩桥边留个影 , 几乎没人相信你曾经“到此一游” 。回来后七八天光景 , 邮递员就会送来一封信 , 捏一捏 , 硬硬的 , 对着太阳照照 , 花边都映出来了 , 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相片来了 。
照相得去照相馆 , 那里有画好的背景幕布 , 大江大桥亭台楼阁古松奇石各有千秋 , 照相师推过来一人高的笨重机器 , 手里沉甸甸拿个方方的、镶铁边的玻璃夹子 , “咔嗒”一声装进机器 , 把头伸进外黑内红的布帘 , 摆弄一番又钻出来 , 叮嘱你不要动了 , 再笑一笑别眨眼 , 扬起手里的气囊说看这里看这里 , 说话间他“噗嗤”一捏 , 一捏就定了乾坤 。
40年前 , 普通百姓不说“摄影”这个词 , 也不买照相机 , 即使买得起 , 也玩不起 。照相机贵 , 胶卷也贵 , 送到照相馆冲洗一个卷 , 少说得个十块八块 , 那几乎是一个普通职员工资的四分之一了 。照相不能当饭吃吧?
记得我读高中时 , 学校一个老教师有一个“红梅”牌120照相机 , 天气好心情也好的时候他会拿出来四处转转 , 放到眼前瞄瞄 , 就不见他按快门 。有人说 , 他那一个胶卷 , 一年也照不了12张(一个120胶卷通常照12张) 。
【konka冰箱调温说明书 konica冰箱温度怎么调】大学一年级的冬天 , 几个同学借了一部“凤凰”120相机 , 又凑钱买了一个黑白胶卷 , 来到兰州黄河铁桥边 , 照了合影照单人 , 照得天昏地暗 。然而胶卷上了大半时才发现 , 我们根本没把这款旁轴照相机前脸的那个铁拌儿挂上去 , 胶卷根本没有感光!
大学新闻摄影课实习时 , 系里一人发了一台“珠江”牌135单反相机、一个黑白胶卷 。甭提多兴奋了 , 整天脖子里挂着那铁玩意儿在校园溜达 。不久 , 实习结束 , 相机被系里收回 , 怅然若失 。
几年后 , 135单反相机逐渐上位 , 120旁轴相机落伍了 。拥有一台“单反” , 那叫体面 。上世纪80年代初 , 谢晋导演了影片《高山下的花环》 。片中 , 赵蒙生在去部队的路上 , 不停地用一台日产雅西卡单反机拍摄途中美景 。那台闪着暗光的黑色相机 , 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心里想着 , 若是能有一台照相机该有多好啊!
大学毕业 , 我从遥远的西北回到了中原 , 开始了新闻采访人员的生涯 。单位不给文字采访人员配发照相机 , 除非你是摄影采访人员 。便思忖着自己买一台照相机 。1991年秋天 , 我从抽屉深处把攒了两年的钱搜罗出来 , 2500多块钱 , 又从朋友那里借了500块 , 用书包装了钱 , 兴冲冲地去了郑州大石桥下的“郑百文”(郑州百货文化用品批发站) 。一个叫老邱的人领着我进到了一个高深的仓库 。幽暗的仓库弥漫着一股酸苦的味道 , 货架上摆着好几种品牌的照相机 , 有中国的、日本的 , 大的、小的 , 薄的、厚的 , 问一问 , 日本货都贵得离谱 , 我指着一款上海出品的“海鸥”DF300型单反相机 , 下了单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