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重臣李鸿章轶事:考场写出缠绵悱恻爱情故事( 二 )


李家发展的步伐在李文安的时候快了起来,但没有想到李鸿章这小子更快 。李文安35岁中举人,39岁中进士,速度算快的了 。而李鸿章18岁成秀才,21岁中举人,24岁就中进士,令这个家族加速度前进 。
这些家族辉煌史就没有必要重复了,重点是科举这条人生上升通道,有没有一点创造性的东西呢?恰好采访人员手上有李鸿章当年参加秀才考试的试题,有趣得很,居然考的是一则爱情神话,要考生对这则美妙故事发表看法,也可以自由发挥改写情节 。
作文题目是《天台仙子送刘晨阮肇还乡赋》,刘晨和阮肇是汉明帝时的两个农民,外出碰上仙女,一起生活了好几年 。后来思乡欲归,两位仙女妻子送他们回去,结果回到家乡,却发现物是人非,人间已过几百年 。考生李鸿章是怎么写的呢?
感情丰富的李鸿章极力描绘了相爱中男女的情状,这里不好展开全文,且摘一二以飨读者:“我见犹怜 。携手而偕来洞口,相窥以笑,牵裙裾而同到仙家”,这是男女初见面时的相爱相怜,爱情充满神秘和温馨;“遇真奇遇,亏他前世能修 。享此清福,可赋白头,共结丝罗,自必是天长地久,同偕琴瑟,应不致云散风流”,这是凡人与仙女在仙境结为连理的恩爱写照;“不无花草,枉自芬芳;仅有烟霞,为谁点缀?早知今日难逢,反恨当年轻别 。”刘晨和阮肇这两个傻小子回乡探亲一趟回来,发现已找不到来时的路,仙女去无踪,旧日恩爱已云散,只剩下花草和烟霞,今日不能再相逢,只恨当年轻易离别,何等惆怅 。
李鸿章满纸写的都是卿卿我我,恩恩爱爱,尽是缠绵悱恻,在封建时代,这合适吗?合适!这是安徽学政说的,马上录取为第一 。这里不想说所谓的励志发愤,而是感叹当年的科举考试也不是那么没人情味 。李家四兄弟到李鸿章这一辈,苦读出来的不是应试机器,而是有情有趣、有创造性的中华读书人 。
感恩:
回报恩人
建家族慈善业
我们还是回到家书上来 。李鸿章回忆当年家道艰辛的同时,也以满怀感恩的心情讲到姻亲周家的现状,“今周姻太伯之后,亦如吾祖之穷困,亟应筹款救济,以报昔日之功 。”如今李家大恩人的后人也穷困潦倒,李鸿章决定实施救济,他写这封家书就是号召弟兄们回报当年的大恩人 。李鸿章说到做到,自己先给周家寄去五十两银子,年底打算再寄去一百两银子 。他还催促弟弟李鹤章,你如今经济状况也不错,“当可分任其劳” 。
李鸿章在这个基础上又做进一步发挥,希望李家兄弟筹集十万银两,学习宋朝的范仲淹,“仿范文正之例”,办一个义庄,救济家族里的穷人 。这个理想,不知李鸿章有没有做到,但可以看出中国古典式的一种感恩模式,或者说慈善模式,自己经济富裕了,就开始接济家族和地方,从春秋时期的叔向到宋朝的范仲淹,都走的是这条道路 。钱文忠教授就曾对采访人员说过:地方出去的高官贤达,都喜欢在家乡买田置产,表面上是用来收租的,其实他们多数分文不收,完全用来接济地方 。
这种中国古典式乡情感恩,或许是我们的读书种子得以绵延不绝的一个原因吧 。
【晚清重臣李鸿章轶事:考场写出缠绵悱恻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