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奄有中华在,日月重开大宋天,朱元璋北伐灭元

蒙古帝国灭国无数,最后灭掉的是南宋,南宋抵抗了四十多年,在世界上是历时最长的 。抵抗过程中还打死了一位蒙古皇帝,引起征欧的蒙军回撤,也算援助了一下欧洲友军 。否则西欧可能会被一举荡平,历史会改写 。欧洲曾有一批历史学家组队到四川省考察古战场,也即蒙哥大汗战死处 。最后南宋君臣是投海而死,极其壮烈 。
蒙古帝国灭宋后,在中国建立了元朝,元朝法律明文规定人分四等 。第一等为蒙古人;第二等为色目人,包括唐兀、畏吾儿、、钦察等西域人;第三等为汉人,主要指原来金朝统治下的北方汉人以及契丹、女真、高丽人等;第四等为南人,即原来南宋统治下的南方汉人 。四等人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法律等方面的待遇各不相同,汉人特别是南方汉人,地位最低,备受歧视和虐待 。例如在科举方面,蒙古人、色目人和汉人分别考试,考试内容和应试的场数也各不相同,蒙古人和色目人从易从简,汉人则从难从严 。而且录取的人数,蒙古人和色目、汉人各半,按人口比例及考试的难易,汉人被录取的机会是极其有限的 。
在这种情况下,各族人民再也无法生存下去 。1351年,终于爆发了全国性人民大起义 。
明朱元璋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起兵,自十六年(1356年)攻克集庆(今南京),尔后即吴王位,建百官,初步建立江南政权以后,先后消灭了占领湖广、江西等地的陈友谅、占据江浙一带的张士诚和浙东的方国珍,巩固了后方 。
对于北上作战的战略部署和进军路线,朱元璋作了审慎的筹划 。平章常遇春提出长驱直入,直捣元朝大都的主张 。朱元璋不同意这个轻敌冒进的方案 。他根据当时元朝在中原、西北的兵力部署以及各部之间的关系和各部内部的政治倾向、军事实力,认为元建都百年,城守必固,若悬师深入,不能即破,顿于坚城之下,粮饷不继,援兵四集,进不得战,退无所据,必然陷入被动之中 。为此,他提出稳扎稳打,渐次推进的北伐战略:“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 。既克其都,鼓行而西,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 。”
徐达、常遇春两人才勇相当,都为朱元璋重用 。北伐前,朱元璋反复比较二人的长处和短处 。常遇春作战勇敢,但不免争强好胜,容易轻敌 。徐达有勇有谋,遇事冷静,所到之处从不骚扰百姓 。最后,朱元璋任徐达为统帅,常遇春为副帅 。他还向将领们论及用兵的缓急之道:对于百战之军,急攻就会激起它的激烈斗志,当以方向多变的战略变幻获取全局优势,然后这股敌军就会失去希望、斗志消磨了 。
【山河奄有中华在,日月重开大宋天,朱元璋北伐灭元】朱元璋将整个战略行动分为三个阶段加以实施 。第一阶段,首先攻取山东,继而转攻河南,占据潼关;第二阶段,攻取河北及元朝大都,消灭元朝;第三阶段,主力由大都南下攻取山西,略定陕甘,完成北方之统一 。
元至正二十七年十月二十一日(1367年),朱元璋命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人由淮入河,北伐中原 。出兵之前,朱元璋特别告诫将士,师到之处,切勿杀掠 。并向北方人民发布檄文,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 。
从至正二十七年十月明军主力由江淮北上,至洪武元年二月,仅用四个多月的时间就攻下山东 。明军所向披靡,在很短的时间里相继攻克汴梁、洛阳以及嵩(今河南嵩县)、陕(今河南陕县)、陈(今河南淮阳)、汝(今河南临汝)诸州,并不战而据有潼关,元朝大都之屏蔽已撤,外援隔绝,陷入了明军的弧形包围圈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