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源县历史沿革 云南富源历史文化之最( 二 )


富源县地处滇东多雨区 , 属珠江上游的山区县 , 自然水源丰富 , 雨量充沛 , 年平均降雨量1332毫米 , 水资源总量28.8亿立方米 , 境内河流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南北盘江支流 , 主要河流有块泽河、黄泥河、嘉河、丕德河、篆长河、水城河、木浪河及其支流 , 境内流量22.1亿立方米 , 境外流入水量6.7亿立方米 , 人均拥有水资源4500立方米 , 全县已建立蓄水工程46座 , 正常蓄水7083.6万立方米 。已建成的三岔河电站、响水河电站、细戈电站、跌水电站、坝后电站年发电量11120万千瓦时 。全县耕地面积161.5万亩 , 土壤以红壤面积最大 , 占总面积的33.61% , 其次为黄棕壤和黄壤 , 占总面积的28.77%和17.78% , 夹杂紫色土、石灰土、冲积土、草甸土 。矿藏资源得天独厚 , 已探明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矿藏资源有煤炭、莹石、铅锌、硫铁矿、铁、石膏、金等4类21种 。
特别是煤炭储量最大 , 而且煤种齐全、煤层厚、煤质优、埋藏浅、发热量高 , 易开采等优点 , 全县含煤面积833平方公里 , 占国土面积1/4 , 地质储量141.02亿吨 , 探明储量64.57亿吨 , 其中无烟煤探明储量达38.8亿吨 , 是我国江南最大的无烟煤田 。富源丰富的资源优势日益得到发挥 , 现已形成以资源开发为主体 , 发展以煤为原料或燃料的化肥、建筑建材、铸造、碳素、煤气等工业生产格局 , 已形成粮、烟、煤、畜、林、果六大基础产业 , 富源县是全国重点产煤县之一 , 云南省煤炭、商品猪、大河乌猪、用材林、水果生产基地县、甜荞出口以及半细毛羊改良基地县 , 名特产品有高卡的富源精焦 , 经久耐用的富源铁锅 , 优质富源火腿等 。
人文历史
富源县建制历史悠久 , 历史的岁月留下了大批珍贵文物古迹 , 有建于明朝的“山界滇域、岭划黔疆 , 风雨划云贵”的雄奇界关、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胜境关;
有由黔入滇较为完整的古驿道;还有大河旧石器时代洞穴文化遗址、文庙、魁星阁、亦佐古县城旧址、红军长征经过的“海丹铁索桥”、“富村革命烈士纪念塔”等 。
境内自然景观绚丽多姿 , 有神秘莫测的天然清溪洞;有风光秀丽的十八连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和“云南省野生山茶自然保护区”;有巧夺天工的花洞奇景;还有独特风情的古敢水族文化等 。历史要事有:富源是元、明、清三朝移民入滇的主要通道;
在徐霞客经过富源的三天 , 留下近4000字的记述 , 成为了解明代富源状况的珍贵资料;红军长征两次过富源 , 在富源历史上写下了最光辉的一页 。
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 , 养育了许多仁人志士 , 涌现了许多革命烈士 , 为富源的历史创造了丰厚的底蕴 。有为电子科技作出贡献的专家王甲纲、生产过程控制专家周春晖;有两袖清风的明朝南刑部主事、员外郎张璁 , 著名的北伐战争烈士保正平、北伐将领武文渊、抗日将领王甲本等英雄 , 激励一代又一代富源人民;还有潜心教育事业的伍纯武教授、谢显琳先生等 。富源是一个可爱的地方 , 这里的历史和文化 , 风土和人情 , 资源和经济 , 发展和变化的优势正待发挥 。
历史沿革
2010年 , 富源县所辖10个镇、1个民族乡:中安镇、后所镇、墨红镇、大河镇、营上镇、竹园镇、富村镇、黄泥河镇、古敢水族乡、十八连山镇、老厂乡 。全县总人口78.11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