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面向2035年的蓝图:中国如何迈向科学最前沿 科技生活中国之最

2022年11月,合肥,一家单位技术人员正在研发生产芯片 。视觉中国供图(资料图片)
前不久,在中国科学院学术会堂,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无机化学家郑兰荪向在场的院士展示了一张图 。图上汇集了面向未来驱动学科及前沿领域发展的系列因素:人口老龄化、气候变暖、国家安全、能源需求、万物互联与智能化、健康的危机……
2035年学科及前沿领域将会发生什么变化?哪些研究将会对未来产生巨大影响?我国在面向2035年科研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什么困难?前不久,包括郑兰荪在内的数位院士从各方赶来,共同见证“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2035发展战略丛书”揭幕 。在这套事关学科及前沿领域战略研究书籍的背后,汇集了400多位院士、3000多位专家,历时3年,围绕数学、物理等18个学科和量子物质与应用等20个前沿领域,展开项目研究工作,“绘制”了一幅瞄准未来的“科学全景图” 。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迅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于蓄势跃迁、快速迭代的关键阶段,科学技术以其基础性、先导性和强渗透性深刻影响了国家前途命运,影响了人们生活福祉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常进院士在战略丛书发布会上说 。
【一张面向2035年的蓝图:中国如何迈向科学最前沿 科技生活中国之最】一个明确的“警示信号”
“以前说落后都要挨打,更多认为是经济发展落后就要挨打 。现在我们更深刻体会到,科技发展落后也要挨打 。”郑兰荪感慨,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各国都在不断调整与完善科技创新战略与政策,增加对科技的投入,加强重点领域的研究,培育新兴的战略产业 。他认为,“科技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重大的挑战” 。
在一场重大研究计划交流会中,他了解到,有的项目发现纳米团簇可以作为自由基聚合的光引发剂,还有科学家发现团簇可以用于芯片研发、放疗等临床研究之中 。在郑兰荪看来,基础的科学研究突破后,可以满足系列重大社会需求 。
同样,让他感觉紧迫的是,目前基础研究的评价体系之中,重视量化指标和过程控制,资助重物而轻人才,缺乏对高风险研究的资助 。
郑兰荪曾经跟学生讲,往往没有预期的结果才是最好的结果 。但他同样在思考,在基础研究很难预期结果的情况下,怎么来提高风险研究资助,怎么给科学家提供保障?
围绕研究中人才、设施等系列问题,报告给出了明确的“警示信号”: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我国研发人员数量占比偏低、人才竞争力有待加强、学科交叉型人才缺乏;在体制机制中,我国的评估机制、资助体制、科研成果转化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等有待完善……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报告还强调,到2035年要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测绘研究所研究员杨元喜立足所研究的领域,陈述了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也坦言综合PNT体系建设仍有系列亟待解决的难题 。
他描述的未来发展目标是,在2025年前,完成国家综合PNT体系顶层设计,搭建弹性PNT技术框架;在2035年前,建成国家综合PNT基础设施,实现从深空到深海、无缝覆盖的PNT服务体系 。
“我们希望面对国家重大需求补短板弱项 。”杨元喜说 。
“需要一场彻底的变革”
“ChatGPT出来后,对于人才培养尤其是中小学培养不能是知识的灌输,而是要做到能力的培养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陈仙辉对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说 。在他看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才培养的逻辑需要发生彻底的变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