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阅读速度:日览30万字

秦始皇忙于公务日览三十万字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这样的文字:“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说秦始皇专权独断,行政事务无论大事小事都亲自裁决,甚至用“衡石”计算处理的文书,每天有明确的定额,不完成定额不得休息 。
按照“秤取一石”理解,“石,百二十斤” 。秦权一斤的单位量值在250克左右,确实可以说是“秦一斤合今半市斤” 。计量史家依据对有自重刻铭的秦权实物的实测数据,得知平均为257克,“百二十斤”则为30.8公斤 。参照邢义田先生对于书写《史记》竹简重量几种推算的平均数51.015公斤,如果秦始皇批阅的文书用同样的每简38字的形式书写,则“石,百二十斤”的篇幅可以书写31.79万字 。
秦始皇“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每天必须处理的“书”,竟然超过30万字 。这真是惊人的阅读量!
张松:过目能诵一目十行
曹操会见刘璋的使节张松,未予礼遇 。曹操属下高级文官杨修却深心器重张松的才华 。杨修将曹操撰写的兵书向张松展示,“松晏饮之间一看便暗诵 。”(《说郛》卷五八上陈寿《益都耆旧传》)这个故事,《太平御览》、《艺文类聚》这样的类书,都作为“强记”也就是记忆力奇好的典型 。宋人周密《癸辛杂识》续集卷下据此称张松为“世俗命强采访人员” 。然而宴饮之间就能读完一部兵书,首先表现出的是阅读速度的优异 。《三国演义》第六十回《张永年反难杨修,庞士元议取西蜀》又予以文学渲染 。罗贯中笔下,张松和杨修有这样的对话:“修曰:‘公居边隅,安知丞相大才乎?吾试令公观之 。’呼左右于箧中取书一卷,以示张松 。松观其题曰《孟德新书》 。
从头至尾,看了一遍,共十三篇,皆用兵之要法 。松看毕,问曰:‘公以此为何书耶?’修曰:‘此是丞相酌古准今,仿《孙子》十三篇而作 。公欺丞相无才,此堪以传后世否?’松大笑曰:‘此书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诵,何为《新书》?此是战国时无名氏所作,曹丞相盗窃以为己能,止好瞒足下耳!’修曰:‘丞相秘藏之书,虽已成帙,未传于世 。公言蜀中小儿暗诵如流,何相欺乎?’松曰:‘公如不信,吾试诵之 。’遂将《孟德新书》,从头至尾,朗诵一遍,并无一字差错 。
修大惊曰:‘公过目不忘,真天下奇才也!’后人有诗赞曰:古怪形容异,清高体貌疏 。语倾三峡水,目视十行书 。……”后来曹操得知此事,说:“莫非古人与我暗合否?”于是“令扯碎其书烧之 。”《三国演义》淡化了“晏饮之间”的情节,也消弱了张松才能的感染力 。不过,赞诗中所谓“目视十行书”,却是直接肯定了张松的阅读速度的 。试想一顿饭的工夫能够将一部“十三篇”的军事学著作“从头至尾,看了一遍”,阅读速度确实非同一般 。
汉武帝:每天阅读量不足七千余字
【秦始皇的阅读速度:日览30万字】《史记·滑稽列传》写道:“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 。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 。人主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处,读之二月乃尽 。”汉武帝连续多日阅读这“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即两个人才能勉强抬得动的“奏牍”,每天中止之处,都认真作了记号,随后再从标识记号的地方接着读,一直读了“二月”方才结束 。东方朔上书“用三千奏牍”,邢义田先生分析说,“如果东方朔不用牍而用简,三千简大约重9491.825公克,或9.5公斤左右 。”“如果东方朔是用较简为宽的木牍,三千牍的重量更要多上好几倍 。”假设东方朔上书用简,重9.5公斤,依然参照邢义田先生测算书写《史记》竹简重量51.015公斤这一平均数,东方朔上书字数应大略为《史记》的18.62%,也就是9.8万字左右 。汉武帝读这些文字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每天平均的阅读量不足1.7千字 。这自然与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政务繁忙与兴趣广泛有关 。看来,仅仅就东方朔上书“读之二月乃尽”的故事,是不可以讨论汉武帝的阅读速度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