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之都的大旗,常州能打多久 60秒认识中国之最城市( 三 )


更直观的表现来自出口的增长 。今年1—4月,常州新能源车辆、锂电池、光伏等“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110.4亿元,增长30.7% 。其中新能源车出口值增长484.3倍,对澳大利亚、欧盟和东盟出口分别增长128.9倍、4143.6倍和127倍;锂离子电池出口值增长64.9%,对印度、韩国市场出口均成倍增长;天合光能3月首次在日本展出的至尊N型光伏组件成为全场人气产品,210组件出货量超65GW,居全球第一 。
以至于,在 CCTV2《对话》栏目最近播出的《中国外贸“新三样”》节目中,邀请的三位嘉宾就有两位是来自常州新能源领域的企业家 。
这也是常州设立“两个超万亿”近期目标的底气:到2025年,新能源产业产值规模和资本市场新能源板块市值总量实现“两个超万亿” 。
补短板和填空白
不过,将目光放到更长远的竞争格局之下,科技力量被认为是常州未来竞争力的另一个短板 。
尽管常州新能源产业链门类齐全,“链主”企业布局完备,但也掩盖不了其科研的短板——除了类似天合光能这样土生土长的企业将研发中心设立在常州外,理想汽车、江苏时代、汇川新能源等各链上企业在常州的落子大多集中于生产制造环节 。
想掌握产业链上“发牌”的话语权,如何将生产工厂向研发中心跃迁成为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 。
新能源作为目前科技发展的潮流之一,技术迭代的速度要求这个产业需要大量人才与资金进行支撑 。但常州没有足够多的本土高等学府,为产线提供产业工人与技术工匠还能支撑,高端科技人才的供给不足是需要直面的现实 。
常州采取的办法是招揽重点实验室入驻 。天目湖储能院便是其中之一,作为中科院物理所“一村三湖”中的一湖,天目湖储能院已经将电解质材料、钠离子电池、氢能等领域的数项科技成果完成了成果转化并投入企业生产 。
完备的产业链为企业投入新技术提供了支撑 。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商业运用已成为常州的优势 。
天目湖储能院总经理助理刘丽露向《中国经济周刊》采访人员介绍,天目湖储能院已孵化多个技术项目,有些有直接投资,有些则由相应企业投资 。在电解质材料、钠离子电池、氢能等多个尖端领域帮助科技成果应用于实际 。由于将技术投入产线生产顺畅,越来越多高校的实验室也在赶往常州,补全“新能源之都”的科研人员空白 。
截至目前,常州已依托产业优势先后建设中科院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西太湖细胞研究院、碳纤维研究中心等重点研发机构,与外地高校共建23家创新平台,推动天合光能、恒立液压、中创新航、中车戚研所等重点企业建设各类科研基地、实验中心、工程技术创新平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集中全国各地的研发机构、龙头企业、高等院校、行业协会于一体的开放平台——服务新能源之都产科教联盟即将组建完成,持续推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应用 。
而在人才的争夺战中,常州的政策力度之大及所表现出的诚意,吸引力不可小觑 。以人才公寓为“切口”,常州提出2021-2023年建成10万套人才公寓的目标,探索出具有常州特色的人才公寓“建管服”模式,入选住建部可复制可推广清单 。据常州方面介绍,到今年底可建成11.7万套,配套相应政策实现人才公寓三年免费入住 。
在常州采访期间,曾经问过市政府的一位负责同志:“常州的新能源之都为什么没有冠以中国或者世界的名头?”他没有正面回答,只是介绍了一个反映常州人特质的“园林现象”: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苏州环秀山庄是常州武进人戈裕良的代表作,苏州的另一名园燕园同样出自戈裕良之手,可见常州的造园水平 。常州号称“百园之城”,命名方式独具特色,比如约园,大约是个园子;个园,就是个园子;近园,近似个园子……常州人骨子里的低调和务实在命名方式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也就在常州众多园林中,有一个园子叫止园,止园表面意味到此为止,但从更深的意蕴上,或也可理解为造园的极致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