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场科举考试,全国各地都有学子参加,人数也特别的多,可是能够录取的名额十分有限,绝大多数的考生只能是名落孙山,一部分的考生会选择认真复习,等下一次的机会再考,也有很多的考生就此放弃了科举这一条光辉显赫的路,转而开始为自己谋生 。
不过古代的考生们,寒窗十年苦读之下,要说体力,那是没有的,身体疲弱的他们也干不了重活 。那手艺呢?一门心思科举的考生们又怎么会有时间去学习掌握一门谋生的手艺 。那么,那些古代没考上科举的考生们,他们又依赖什么来生活下去呢?
师爷,这是那些没考上科举的考生们一个较为常见,也算是比较体面的选择 。所谓师爷更多的起到一个参谋的作用,师爷在朝廷中并不是一个官职的象征,他们大多是辅佐于那些朝廷的官员左右,帮忙处理冗杂的政务,在官员遇到困难之时帮忙出出主意,不过因为师爷并不是朝廷正式承认的官职,所以在当上师爷的那一刻,基本上来说就失去了上升的余地 。
师爷主要还是由官员自身招聘而来,官员欣赏某某落榜考生的才学或者是他的办事能力,便用一定的钱财物资将其招聘来,帮助自身处理政务,成为官员在政务上的左右手 。所以说师爷的前途命运是和招聘他的官员是绑在一起的,一个官员如果升官了,那么他身边的师爷的地位也就水涨船高,所谓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师爷就是这升天的“鸡犬” 。
当然,也不能因为并不属于朝廷正式的官职就小觑这个职业,在古代一个官员所要管理的事物十分繁杂,单靠官员一人是无法处理过来的,这就只好把一些事情分摊到师爷的头上,有师爷帮忙着处理,无形之中官员手中的一些权利就赋予了师爷 。有权,而且师爷在此之前还是读书人的出生,这就使得师爷成为了一个次于官,高于农工商的体面职业 。而且,在落榜学子当师爷的时候,依然可以选择一边工作,一边复习书本,准备下一次的科举考试 。所以说,对于一个落榜的读书人而言,师爷,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
教书先生,很多落榜的学子,在自觉考取功名无望的时候都回到家乡当了一个教书的先生,因为师爷虽好,可是一个州县并不需要太多的师爷,而且那些读死书的书生们也根部无法胜任师爷这一职业,所以他们回到家乡以后往往成为了一个教书先生 。
首先从才学上来说,能识字,能讲解四书五经,就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教书先生,这对那些落榜的学子来说完全没有困难 。
再者,古代读书人的地位本来就高,而教书先生一来是读书人,二来起到了一个传播知识的作用,所以,很是得到当地百姓们的尊敬和敬重,钱财方面虽然得到的不多,但保证自己的温饱是没有问题的 。又得到人的尊敬,又能保证自己的生活,所以说有很多的落榜学子都选择了教书先生这一条路 。
更何况,一些落榜的学子把自己的落榜看作是终生的遗憾,于是他选择了通过教书先生这一职业,希望自己所教授的学生中能够有人能够考取功名,同过这种间接的方式来完成自己的梦想 。
经商,科举考不上,并不是说明这个人就没有能力了,明朝的巨富沈万三,也曾经考过科举,不过屡试不第,自己也就放弃了科举考试这一条途径,于是便一心一意的开始跟着家中的父辈们学习经商,这样反而成就了沈万三,他虽然没能够当官,却成为了明朝当之无愧的最有钱的人 。
造反,科举本来是为了控制读书人的一个举措,然而当读书人发现自己屡试不中以后,再加上读书读来的见识和经验,反而是扛起了造反的大旗 。
- 他想学习朱棣造反:却被侄子放在缸中活活烤死了!
- 北宋皇帝典范宋仁宗:竟能宽恕煽动造反的老秀才
- 洪秀全只许王公多妻百姓却禁欲
- 陈济棠反蒋前夕:移走洪秀全祖坟改葬自己母亲
- 刘武周:隋末反王中唯一一个是为女人而造反
- 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冤案,反间计、谋逆案、莫须有、无兵造反
- 永乐帝朱棣:他生于皇家却遭皇帝削藩而被迫造反
- 乱世出英雄:四十八岁的刘邦是怎样走上造反道路
- 揭秘:三国魏延最后为何造反最终是怎么死的
- 一秀才造反被判死刑,行刑前写了这几个字,却被无罪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