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科举制的顶峰也是科举制走向禁锢的开始

【反思:科举制的顶峰也是科举制走向禁锢的开始】明代的科举制可谓集大成者,是科举制的顶峰也是科举制走向禁锢的开始 。当今也有很多学者对明朝的科举制做出了自己的思考 。
网络配图

见到“明代科举”的字样,不由让人想起八股文和贾宝玉,甚至更多的人物和事情 。上承千馀年的中国正统教育,下启数百年沧桑变化的东方命运,只因乞丐皇帝朱元璋和神算先生刘伯温的处心积虑,使得不知有多少人事成就了悲欢离合 。当然,也给既辉煌又悲哀的明清命途,余存了一股浓浓的怨叹,也留下了几纸素笺的文字和图画,哪怕是已经有了不少浊黄的岁月水渍 。
明代科举,处于中国古代科举发展的鼎盛时段,扮演了集大成的角色 。自上世纪初废除科举制度伊始,人们就进行着对明王朝取士不二法门的反思,特别是80年代以来,海内外学术界发表专门研究明代科举的论文已逾百篇,逐渐转换视角进入审视 。一些通论中国古代科举和专论明代教育、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史学著作,纷纷用大量篇幅思考明代科举的优劣与弊益 。尤其是,在进入新世纪的这几年,数部专门观照明代科举的著作接连出版,使得人们在同情范进们悲痛的同时,不再简单地痛恨八股取士磨灭人性的异端历史 。
网络配图

科举制度下的官员们,不少是聪明的低智商者,含辛茹苦几年甚至几十年,为的只是显耀门楣,求的更是耍耍官府衙门高高在上的威风 。那些不习惯考试的才子俊杰,往往没有几个不是寻花问柳的浪荡儿,偏偏写了几句风花雪月就是啸傲人间,几乎有名的倡优都是为这些人所亲近而声闻千古名耀一时 。倒是,大多庙堂人物都是科举出身,精明强干,常常是睿智倾囊良筹盈幅地忠效国家服务人民 。明代有所作为给民谋福祉的大人物小官员,可以说都是科举制度的生产儿,虽然言行中的迂腐和愚痴没有少,但骨子里的傲气和才气依然洋溢,更多的是巧妙灵活的精彩,其中不乏锐意进取创新图强的担当精神,真正实现了个人价值和读书人的作用 。
龚笃清的《明代科举图鉴》,没有激情张扬地为明代杰出人物或委琐灵魂写实,而是平静地借助能够充分映像明代科举的图样,插配在文字之中自然流走,带着读者在弥足珍贵的史料中,读到作者对与明代科举制度相关的一系列问题的认识与理解 。重温一段渐已久远的历史,不能是单纯的评判,如同听某一位学术明星的品读心得,或看某一篇理论文字的遑遑评说,都会无济于事 。如果能在实物的帮助下进行深入的认识,或许能真正一窥全豹,多多少少有了几分收获与遐想 。
网络配图

《明代科举图鉴》从漫话隋唐以降直至晚清的历代科举开卷,把封建时代中国教育制度的滥觞、定型、完备、中衰、鼎盛与衰亡,作了一次史观上的梳理 。前前后后数以千万计的士子,为了能出人头地,手持“四书”“五经”读得头晃身摇,全然忘了日夜轮回以及堂上的父母、闺房里的娇娘 。你说他已经如癫似狂了,他却没有停止一时半刻对功名的追求;你道他是在读圣贤著作,他的人性近乎扭曲得面目全非 。一旦到了金榜题名时,更是欣喜若狂,一时的荣耀让他换位成了曾经追梦的明星角色 。不同朝代的当政人物,从前是从科场走上天子堂的,今天更是为皇帝培养、识别、控制、选拔和豢养人才不遗余力 。朱明皇家自是造就了峰巅时代,让整个社会流荡的全是科举的气息 。无论是民间士林,还是乡井村落,凡有饮井水处都有柳词的时代,早已为八股文取而代之 。朱元璋没有系统性读过几句书,却会吟一串土语俚话的通俗文字,更是带着子子孙孙完善了儒家道德教条和中国传统教育体系,他们的孔孟之道,既能暂时克制士子人性贪欲走向修善,又为家传天下找到了一批能干的人才和忠实的奴才,并且成就了地不分南北、人不问老幼、家不论穷富纷纷投身科考的蓬勃局面 。有显亲扬名天下知的,也有白了鬓发还抖抖擞擞做文章的,连荒野上冻死饿死的穷秀才手头,都是一本写满“孔曰成仁,孟曰取义”的破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