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扰汉朝的最大问题:到底是先富国还是先强兵( 三 )


所以,在儒家主流看来,“义”不都对应着“利”,所以必须超越利;尤其是那些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更应如此 。因为从整个社会角度看,不需要人人讲“义”,只要有一部分人讲义就行了 。因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市场是有效运转的,大多数人按照看不见的手的指引,去追逐自己的利益,就会带来社会繁荣 。市场失灵的情况是很少的 。况且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能力超越功利 。所以对一般民众,儒家承认和保护他们追求利益的权利,而对政治统治集团和文化精英,则有超越功利的要求 。
由此可以理解儒家话语的更深内涵 。由于儒家精英的说服对象主要是政治统治集团,所以向他们谈论这一主张时有着某种具体角度,如“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和“不与民争利”,是对政府讲的话 。一方面,这是在保护民众的经济自由和权利;另一方面,是约束政治统治集团不要追求一般性的商业利益 。所以儒家又强调“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强调“重本抑末” 。其中的“义”包括提供公共物品,同时获得税收方面的回报,所以是“以义为利”;而所谓“本”则是政府本分,“末”则是政府不当行为 。简单地说,儒家对民讲“利”,对国讲“义” 。
以对儒家经济思想深刻理解为基础,徐复观先生在其 “《盐铁论》中的政治社会文化问题”一文中对《盐铁论》中的两派思想进行了梳理 。他明确指出,御史大夫们虽然引用了大量儒家经典,并非遵循儒家真精神 。而文学贤良们引用儒家经典则是“原则性的”,即基本代表儒家主流思想的 。这个判断是正确的 。

贤良文学与御史大夫辩论的核心问题,是为了抵御甚至进击匈奴,能否实行对盐、铁、酒等产品生产和销售的政府垄断,以及对因均输而引起的交易的政府垄断 。在辩论中,贤良文学们提出了“崇本抑末”的主张 。这很容易引起误解,以为儒家一般地反对工商业 。徐复观先生对此作了辨析 。他指出,“儒家承认工商的正常功用(“通郁滞”,“备器械”)”,但由于工商更容易获得和聚集财富,所以才在政治上和社会排序上重农抑商,但并非否定工商业 。在另一方面,“贤良文学此处真正反对的,不是民间工商业,而是以盐铁均输等重大措施,由朝廷直接经营的工商业,及在朝廷直接经营下与官府勾接的工商业者 。”(徐复观:“《盐铁论》中的政治社会文化问题”,载《两汉思想史》,台湾学生书局1992年版,第140页)徐复观先生对《盐铁论》中贤良文学们主张的这一梳理,更为鲜明地表达了儒家经济思想的一个要点,即儒家反对政府直接介入一般性的商业领域,以及反对对工商业的垄断,尤其是政府官员借助于权力而进行的垄断 。
贤良文学们否定盐铁官营的理由,包括政府垄断会带来价高质次的产品,尤其是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农具,直接侵害了农民利益;由于政府及其官员进入到了一般商业领域,就会与民争利,“商工市井之利,未归于民”,而是“利归权家”,甚至直接侵夺民众土地等财产,致使破产成为流民;政府官员利用管理盐铁官营之权力中饱私囊,形成了一个官商一体的利益集团,并对政府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了维持这样一个政府垄断工商业的局面,从中获益的官僚垄断阶级就极力支持一种穷兵黩武的对外政策,又导致“海内虚耗,户口减半” 。总体而言,这都是由于政治权力与市场规则结合,即所谓“国以利为利” 的结果 。
然而,徐复观先生也并没有完全肯定贤良文学们的所有主张,比如他们在反驳御史大夫们关于盐铁官营用于抵御匈奴的理由时,只是强调“夫文衰而武胜,德盛而备寡”,以及“修文德以来之”,被徐复观先生批为“不顾现实的空论”(同上书,第170页) 。而对御史大夫们“故边民百战,而中国恬卧者,以边郡为屏蔽也”的论点则肯定为“在现实上是坚实的论证 。”(同上书,第167页)这种把握非常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