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孙悟空的金箍棒的来历

《西游记》中出现了许多兵器 , 但只有孙悟空的金箍棒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孙悟空正是依仗着这条铁棒 , 大闹天宫 , 降妖伏魔 , 既打出了一个令上界天仙惊心胆寒的“齐天大圣”的名头 , 同时 , 也确保了一路坎坷危机重重的取经大业顺利完成 。应该说 , 金箍棒在孙悟空的人生履历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

首先 , 我们来看看金箍棒的出身 。《西游记》第3回 , 孙悟空跑到东海龙王那里去寻宝 , 龙王先后拿出大捍刀、九股叉、画杆方天戟等兵器 , 但孙悟空总嫌太轻 , 不中意 。当龙王表示再没有什么兵器时 , 龙婆龙女的适时提醒让孙悟空的寻宝活动“柳暗花明” 。金箍棒这时闪亮登场了 。原来它是大禹治水之时 , “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 , 是一块神铁”、此一神奇处 。神奇处二是 , 平时它静静地躺在海底 , 默默无闻 , 这几日却“霞光艳艳 , 瑞气腾腾” 。神奇处三是 , 金箍棒上镌刻有一行字 , 唤“如意金箍棒” , 重一万三千五百斤 。神奇处四是 , 刚开始它“约百斗来粗 , 二丈余长” , 当悟空希望它更短些更细些时 , 它能“如意”地变化 , 最后竟能变成一根绣花针 , 塞在耳朵里面藏下 。
在此 , 作者赋予金箍棒种种神奇可谓煞费苦心 , 人们常说“宝剑赠英雄” , 对神通广大的、机智勇敢的大英雄孙悟空来说 , 也只有如此神奇的金箍棒堪为匹配 , 正是珠联璧合 , 相辅相成 。
然而这还不够 , 小说第88回 , 作者专门用一段韵文对金箍棒进行全方位的“报道”:
鸿蒙初判陶铁 , 大禹神人亲所设 。湖海江河浅共深 , 曾将此棒知之切 。开山治水太平时 , 流落东洋镇海阙 。日久年深放彩霞 , 能消能长能光洁 。老孙有分取将来 , 变化无方随口诀 。要小却似针儿节 。棒名如意号金箍 , 天上人间称一绝 。重该一万三千五百斤 , 或粗或细能生灭 。也曾助我闹天宫 , 也曾随我攻地阙 。伏虎降龙处处通 , 炼魔荡怪方方彻 。举头一指太阳昏 , 在地鬼神皆胆怯 。混沌仙传到至今 , 原来不是凡间铁 。
由这段韵文 , 我们至少可以获得如下信息:其一 , 金箍棒是大禹治水时的定海神珍 , 是曾经拯救四海苍生 , 匡扶社稷的宝物 。读者或许还记得《红楼梦》中贾宝玉的那块“通灵宝玉” , 其来历也自是非凡:原来它是女娲当年补天时剩下的一块“顽石” 。“通灵宝玉”本来被寄予厚望 , 补天拯世 , 无奈竞没有派上用场 , 其结局暗含着贾宝玉最终难堪挽贾府这座大厦于“将”的命运 。但金箍棒不一样 , 它也曾为济世救民出了力 , 甚而可说是劳苦功高 , 将这样的宝物给悟空作兵器不 , 不正寄托着作者希望孙悟空能够依靠这条铁棒“伏虎降龙”、“炼魔荡怪” , 从而救万民于水火 , 泽被苍生吗?其二 , 为什么这样非凡的宝物竟然沉寂于深海许多年 , 没有被人重视呢?作者在此给读者设置了这样的悬念 。抛开索引派的繁琐考证与假设不谈 , 我们至少可以感受到这一点:“千里马常有 , 而伯乐不常有” 。金箍棒是“千里马” , 这一点无需置疑 , 可惜的是东海龙王不是“伯乐” , 不仅不是 , 而且还是一个萎缩怯懦爱打“小报告”的“小人” , 金箍棒在他手里的命运自是可想而知 。作者利用这一细节 , 一方面表明悟空是真正的“伯乐” , 真正的英雄 , 另一方面 , 也暗含他对黑暗不平的社会现实的某种讽刺 。其三 , 金箍棒名唤“如意” , 自是与一般兵器不同 , 它变幻多端 , 能大能小 , 大的时候能“弥于宇宙” , 小的时候只有一根绣花针长短 。金箍棒完全随悟空的喜好“如意”变化 , 因而悟空能使得得心应手 , 给他西天途中伏魔荡怪凭添无穷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