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纵横欧亚为何不攻打印度?( 二 )


但蒙古骑兵也有两大弱点 。一是善骑好射、策马急袭的蒙古骑兵在江河湖泊面前便显得毫无用武之地,为了克服这一弱点,1220年,成吉思汗就建立了水军 。有相关史料记载,在西征时,蒙古军就曾在一个月内造船百艘、载蒙古骑兵渡过漠兰河 。但是另一个弱点却是蒙古骑兵解决不了的,即他们先天存在的问题 。生活在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亚干寒地带的蒙古人惧怕湿热,不耐高温 。这一点在攻占南亚、东南亚一带的战役中就已显露无疑了 。所以有人推测,真正促使成吉思汗班师的原因也可能是蒙古骑兵适应不了印度的气候以及地理环境 。
根据记载,当时正值盛夏,暑气逼人,蒙古军队只行进了数里路,就觉得气喘神疲、汗流不止,有不少士兵还因中了暑不能行军作战 。酷热的气候使得剽悍的蒙古兵顿时丧失了斗志 。而印度兵却对这种气候习以为常 。迫于环境的限制,蒙古兵在这里完全失去了优势,他们在印度这块土地上再也没有在高原草地上纵横驰骋的气势和战斗力了 。
气候原因可能是促使蒙古军队折回的主要原因,但还有一点很可能就是耶律楚材知道印度战象的可怕 。
印度的大象很多,在那里大象不仅可以用来劳作,而且人们还将大象组织成军队以协助战争,印度人对大象怀有很特殊的感情,他们称呼大象为“哈第” 。在印度人看来,这种动物是力量、智慧和善良的象征 。经过训练,大象很容易就能成为人们的好朋友 。而在战场上,大象往往凭借它们的身高、体积和力量优势占领战场的主动权 。
网络配图
高的战象可达两、三米,这使得架在它背脊上的塔楼可以居高临下地向敌军射箭、投枪 。在众多的动物中,大象力大无穷,而且又可以驯化,如果在战场上排开象阵,那将会所向披靡 。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的军事力量就已经依靠战象了,现在出土的当时的钱币上就有战象的图样 。据记载,孔雀王朝还支援伊朗王朝和亚历山大大帝500头战象,帮助他们战胜马其顿王朝 。
而战象和战马的配合就更是天衣无缝,象马并肩作战,由象开道,战马就能冲锋陷阵;而有了马冲锋,象就可以冲杀践踏 。根据印度文献记载,当时印度的部队包括四种,象兵名列旗手,其次才是马兵、战车兵、步兵 。可见印度是将象兵放到了制胜的地位 。如果两军交战,蒙古骑兵很可能要遭遇象战,蒙古骑兵将很难应付,这一点成吉思汗的后代就尝到了印度象兵的苦果 。
1397年,成吉思汗的后代帖木儿决定完成先祖的大业,排除众议发兵印度 。他先命令其孙贾汗吉率领三万骑兵作为远征军的先锋队,贾汗吉在1397年成功渡过印度河,并于1398年5月攻占了木尔坦 。随后,帖木儿亲率十万远征军,横越兴都库什山脉到达了喀布尔 。1398年9月,帖木儿特意选择了当年扎兰丁过河的同一地点渡过印度河,意为完成成吉思汗未完之事业 。帖木儿与贾汗吉会师索特里粟河,然后继续前进,一路上所向无敌,直到遭遇了印度的象兵 。
当时印度军派出了120头战象,每头象的背上背负一个战楼,楼内有战士12~14人不等,他们以箭为武器,处在几米高的战象上可以居高临下地从战楼中向脚下和远方的敌人发箭 。印度军的这种作战方法蒙古人从未见过 。蒙古军队的战马见到这等庞然大物,任凭怎么鞭打也不上前 。顿时军中一片混乱,象背战楼里的箭如雨飞,蒙古骑兵死伤不少,不得不马上回头撤退 。帖木儿见识到了战象的威力,他的进军计划遂被这种庞然大物打乱了 。尽管之后他想出了用火攻的方式来制伏象群,但之前的战斗在蒙古骑兵中已留下了阴影 。所以说如果当初成吉思汗的骑兵强行攻进印度也势必会遭遇象战,那对于已十分疲倦的蒙古骑兵是不是致命的就不知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