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滴 - 什么是膳食结构( 二 )


【知识点滴 - 什么是膳食结构】1.3 16世纪—17世纪
随着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人类食物进一步得到保障,谷物食品已经成为人类的绝对主食 。亚洲各国食用的谷物主要是小麦和水稻,其次还有玉米、高粱等 。其中,小麦大多被制成馒头,少量制成面条而摄入;水稻常被制成米饭而摄入 。谷类也是西欧各国最重要的主食,如小麦、大麦、燕麦和裸麦等,其中小麦是最重要的一种 。谷物多数被制成面包,有时也会煮成稀粥 。大豆种植也较为广泛,人类利用大豆制备了豆腐和豆浆等食品 。
该时期的水果和蔬菜摄入较为丰富 。蔬菜主要有卷心菜、菠菜、甜菜等,水果主要有苹果、西瓜、橘子等 。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猪已经成为动物性食品最主要的来源 。该时期的羊、牛等动物主要作为乳的来源,专门的肉食养殖场尚未出现,因此只有病死或衰老的牛羊肉才被作为食物摄入 。虽然该时期动物性食品的产量比以前有了大幅提高,但人口数量也随之增加,导致膳食中动物性食品所占比例较小 。由于此时尚未出现水产养殖业,水产品依然依靠捕捞而获得,因此价格昂贵,导致它在膳食结构中所占比例较低 。与鱼类相同,该时期的禽类大多为捕猎所得 。
1.4 18世纪—19世纪
该时期人类膳食结构与上一时期基本一致 。但是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人类膳食中动物性食物的比例逐渐增大,营养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人均寿命普遍延长 。
1.5 20世纪至今
随着经济的发展,食物生产和供给能力的提高,人类膳食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谷物食品的摄入量逐年下降,动物性食物消费逐年增加,碳水化合物摄入量逐年减少,脂肪的摄入量逐年增加 。这种膳食结构被称之为营养过剩模式 。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美国、西欧各国等早在20世纪30年代—50年代完成了营养过剩模式这一过程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入这一转变过程,许多较大城市已经完成这一转变 。这种膳食结构导致人类传染病逐年减少,非传染性慢性病逐年增加,心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等慢性病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死因 。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地中海等国家和地区,饮食结构未出现上述变化 。其原因可能是上述国家和地区的人群对健康膳食的理念了解较多,使其膳食结构比较平衡合理 。同时,由于这些国家和地区滨临大海,海水产品资源丰富,海产品在膳食结构中所占比例较大 。
2,膳食结构分类
2.1 西方膳食结构
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代表的膳食结构中,粮谷类食物过少,而动物性食物和食粮占比较大,因而膳食营养上具有高热量、高脂肪(胆固醇)、高蛋白质的“三高”特点 。这种膳食结构的优点是动物性食物占有的比例大,优质蛋白在膳食结构中占的比例高,同时,动物性食物中所含的无机盐一般利用率较高,脂溶性维生素和B族维生素含量也较高 。
2.2 东方膳食结构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膳食结构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食品多不作精细加工 。其优点:
(1)膳食结构以谷类为主 。由于谷类食品中碳水化合物含量高,而碳水化合物是热能最经济、最主要的来源 。
(2)蔬菜丰富以及粗粮的摄入,使得人们摄入了大量的膳食纤维,因此,消化系统疾病及肠癌的发病率极低 。
(3)豆类及豆制品的摄入,补充了一部分优质蛋白和钙 。
(4)饮茶、吃水果、甜食少,减少了糖的过多摄入 。
(5)丰富的调料,具有杀菌、降脂、增加食欲、帮助消化等诸多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