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围棋的人叫什么,围棋又叫什么?

围棋又叫什么?

下围棋的人叫什么,围棋又叫什么?

文章插图
古人称围棋的叫法有很多:
手谈:因为下围棋几乎不用说话,全是手在下,但又可以体会对方的心理活动,所以手谈;
乌鹭\黑白子:一黑一白二棋子,形象喻之;
木野狐:下起围棋后,就很难离开它,被围棋吸引入迷者如被狐狸精迷住了一样
烂柯:古人王质上山砍柴,见两老者围棋,观之.一局终了,只见斧柄已烂,返回家里,却被告之已过百年,故谓围棋这烂柯,此山名为烂柯山在浙江
弈:古之围棋高手名弈,以其名名之
忘忧:晋人班超之兄班固,不得志,常下棋度日,有人劝之:今天下可为之事多矣,何下棋费时?对曰:吾知,聊以忘忧耳.
围棋什么叫眼?
下围棋的人叫什么,围棋又叫什么?

文章插图
围棋术语或说是围棋理念中的“眼”,理解为代表自然界中活物的“眼睛”,称围棋以此反映了对生命性灵的把握 。并且将“眼”与“气”区分为体现“围棋与生命之间的奥妙”而具有不同内涵的“两方面”.
“眼”在中国语文中,通常是名词,又可作量词 。作名词时多指“眼睛”,然而也作“孔”、“洞”、“口”、“穴”等解,如“枪眼”也可说成“枪口”、“枪孔” 。作量词时则多与“口”、“孔”、“穴”相通,如表明水井的数量,可以说“两眼水井”,也可以说“两口水井”等等 。“眼”在不作“眼睛”解时,词义大多与可以流通物体(气体、液体或固体)的管道、或存贮物体的孔洞相关 。我认为,围棋中的“眼”应作可供物体(主要是指“气”体)流通、储蓄的“孔”、“洞”、“口”之类理解 。围棋中最基本的概念是“气”,气盛棋强,气紧棋危,气存棋生,气尽棋亡 。然“气”有“外气”、“内气”之分,“外气”又称“共气”,可由黑、白双方瓜分;“内气”则由一方独享 。确切地说,“眼”代表专供一方独占的“内气”的容器 。
围棋中的“眼”有大有小,有多有少 。大“眼”可容十几至几十口“气”,最小的“眼”也有一口“气” 。围棋规则是各方轮流下一子(体现公平的原则之一),不准连下两子 。因此,一块棋只要有“两只眼”,也就是只要有两处并存的“内气”,就排除了对方下一子这块棋就没有“气”的可能 。因此,一块棋无论多少子,没有“两只眼”,就死,有“两只眼”就死不了 。这与自然界的活物有两只眼睛就活,没有两只眼睛必死,毫不相及 。
在实际社会中,眼睛的确是自然界活物的重要器官,对于维持活物的生存具有非同一般的作用 。但目力衰退或丧失,并不意味活物的必然死亡 。其他活物暂且不说,这里以人为例:人的失明固然会对生活多有不便,但从生理机能上说,却并不危及生命的延续以及创造力的发挥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全盲状况下写成文学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被称为“瞎子阿炳”的民间艺术家贡献了《二泉印月》等一批美妙动听的二胡乐曲;不久前举行的伤残人奥运会上,有许多盲人运动员,他们创造的有些优异成绩令不少机体健全人也自叹弗如……这些中外古今的事例都说明,人没有“两只眼”非但不会死,而且可以活得有意义、有价值 。蕴含生命意识与哲理的围棋,体现生命意识与哲理的围棋理念和术语,不应该也不可能无视或违背作为自然界活物精灵的“人”的生存实际 。
围棋既是一种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因而贯穿棋道、棋理的概念,必然是一元的,统一的 。围棋的整个搏技既然以“气”为根本(《“弈”》文对此也有精彩议论),则围棋的所有战理、术语,也应当与“气”相关,或说应围绕“气”而产生 。将围棋中的“眼”理解为“孔”或“洞”或“口”,理解为“气”的容器,就做到了与“气”的贯通,实现了围棋整体概念上的一致 。尽可能使自己的棋形舒展,尽可能使对方的模成为凝形,与其说是为了尽量发挥自己棋的子力,不如说是有意压缩对方棋子的气息存量 。围棋的“有眼杀无眼”、“大眼杀小眼”,实际上就是“有气杀无气”,“多气杀少气”,如理解成“有眼睛杀没眼睛,大眼睛杀小眼睛”,就让人捧腹了(这当然不是“弈”)文的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