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的故事王安石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 。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 。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 。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 “王荆公体”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
王安石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拗相公
明末冯梦龙纂辑的《警世通言》,有《拗相公饮恨半山堂》,写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事 。王安石告老还乡时,沿途所见所闻,都是百姓对变法的不满和怨愤,因之抑郁、悔恨而逝 。文中写道:“因他性子执拗,佛菩萨也劝他不转,人皆呼为‘拗相公’ 。”三不足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话并不是王安石所说,却符合他的思想,因此,一般都将它归到王安石名下 。“天变不足畏”指的是对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祖宗不足法”是指对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不应盲目效法,“人言不足恤”指的是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 。后世对这三句话多加褒奖,认为它表达了一位改革家无所畏惧的精神态度 。王安石正是以这种精神毅力来顶住一切压力、排除一切阻力,坚定不移推行新法的 。
清廉朴素
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公子到了京城,就去拜访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请他吃饭 。第二天,萧氏子穿盛装前往,料想王安石一定会用盛宴招待他 。过了中午,他觉得很饿,可是又不敢就这样离开 。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肴都没准备 。萧公子心里觉得很奇怪,喝了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上饭后,旁边只安置了菜羹罢了 。萧氏子很骄横放纵,只吃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 。王安石就把剩下的饼拿过来吃了,那个萧公子很惭愧地告辞了 。
不迩声色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的故事王安石的轶事典故有哪些】王安石任知制诰时,王安石的妻子吴氏,给王安石置一妾 。那女子前去伺候王安石,王安石问:“你是谁?”女子说自己是“家欠官债、被迫卖身”而来 。王安石听罢,不仅没收她为妾,还送钱给她,帮助她还清官债,使其夫妇破镜重圆 。
有人告诉王安石的夫人,说她丈夫喜欢吃鹿肉丝 。在吃饭时他不吃别的菜,只把那盘鹿肉丝吃光了 。夫人问,你们把鹿肉丝摆在了什么地方?大家说,摆在他正前面 。夫人第二天把菜的位置调换了一下,鹿肉丝放得离他最远 。结果,人们才发现,王安石只吃离他近的菜,桌子上照常摆着鹿肉丝,他竟完全不知道 。
千锤百炼
王安石作《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第三句最初写作“春风又到江南岸”,觉得不好,后来改为“过”字,读了几遍,又嫌不好;又改为“入”字,然后又改为“满”字,换了十多个字,最后才确定为“绿”字: “春风又绿江南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