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回顾 | 技术篇:突破公链不可能三角的努力

2022年接近尾声,驻足回看行业这一年的跌宕起伏,无论是技术的突破,应用的创新,还是生态的兴衰,皆成为了行业发展的历史注脚 。如往年一样,万向区块链于年末推出重磅年度回顾系列文章:《公链技术篇》、《应用篇》和《监管篇》,以期记录当前行业发展的缩影 。
下文为年度回顾系列——《公链技术篇》 。
作者:万向区块链首席经济学家办公室崔晨,审核:万向区块链首席经济学家邹传伟 。
公链的不可能三角问题一直是制约公链技术发展的阻碍,进而影响到链上应用的性能 。一直以来,公链的发展目标都集中在如何突破不可能三角的问题上,或者在不可能三角中找到最佳平衡 。公链的创新体现在以太坊更新的路线图、EVM兼容公链和模块化公链、和Aptos为代表的高性能公链等 。下文将针对不可能三角和交易流程角度,解读不同不可能三角解决方案的区别 。
对不可能三角的理解
不可能三角的概念
公链最基本的功能是在链上记录信息且维护信息安全,即在开放的网络中(无信任)防止信息被篡改(回滚),依赖的是密码学、共识机制、分布式网络等底层组件 。密码学包括公私钥密码学和哈希函数等,保证验证签名的正确性和链式结构规则 。
以太坊创始人在2017年的一篇博客文章中提出:在可扩展性、安全性和去中心化这3个特征中,区块链系统最多同时具备两个 。在讨论不可能三角对公链影响以及公链在不可能三角上的突破时,我们需要理解这三者的定义和对系统的影响 。
可扩展性衡量公链支持交易速度和规模的能力,体现在交易从提出到被确认的时间 。交易处理速度慢的公链难以实现很多应用功能,例如即时支付,这会限制应用的范围并影响用户体验 。
安全性衡量系统抵御攻击的能力,代表系统在面对故障时的可靠性,主要体现在容错性和修改共识的难度 。系统容错性低会让系统易于攻击,修改共识会改变已确认的交易,相当于篡改过去的交易记录 。
去中心化衡量公链节点的分散程度,由于公链不是通过可信第三方建立的,只能由分布式的点对点网络维持网络系统运营,在此基础上,公链节点的分散性提供了系统的信任基础 。结合密码学和共识机制,公链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 。去中心化同时代表了用户参与交易验证的权力,也体现出用户在公链系统中的话语权 。
去中心化体现为两个层次:第一以节点数量衡量,节点的准入门槛越低,数量越多,分散程度越高;第二以实际控制者衡量,如果公链中存在例如矿池类的角色,实际上一个角色控制多个节点,会给系统带来中心化的交易审查等问题 。
总的来说,公链不可能三角所衡量的指标和具体含义如下表所示 。
表1:不可能三角衡量的指标和具体含义
从交易流程角度理解不可能三角及优化
区块链上的交易流程可以简化成以下四步:
①使用者签署交易并广播给节点,添加到未确认交易池;
②共识节点验证和执行交易,并将这些交易打包成区块;
③区块广播给网络中的其他节点;
④其他节点验证区块,并储存添加到区块链后 。
这几步骤从不同角度影响公链的三种指标 。
1、可扩展性
可扩展性会受到第②③④步的影响 。在第②步中,交易的验证、执行和共识速度会影响到可扩展性 。区块链的账户模型、虚拟机和共识机制等因素都会影响完成第②步的速度 。以更改共识为例,如果以减少共识节点的方式缩短共识时间,就会影响系统的去中心化程度 。
在第③步中,如果节点数量多,那么在各节点中同步的速度也会变慢 。以扩大区块容量的思路提高可扩展性时,很难在原计划的时间内将区块广播给所有节点 。在没有网络完全同步的情况下,在不同的区块后共识处理交易,会导致分叉出现,进而影响网络的安全性 。而如果通过减少节点数量加快同步速度的话,会影响系统的去中心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