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古代的盗墓贼是如何盗墓的?

在史书中,被记载的盗墓者多是声名显赫的人物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近代,大凡盗墓者,都可以分为官盗和民盗 。像项羽、董卓、曹操,还有那个臭名昭着的东陵大盗孙殿英,都是动用大批士兵明刀明枪地大肆挖掘古墓 。他们除了取走里面的宝物,还要毁坏掉墓葬建筑,这种人通常被称为官盗,带有典型的军阀流氓特征 。
除了这些明抢的,就是“暗偷”的民盗 。民盗大多是来自民间的一些人,以各种方式偷偷挖开古墓,盗取财务,大发横财 。这些人有时候会结伴而行,大多会在行动前从史书、地方文献或者民间传说中寻觅出古墓的踪迹 。然后就会去查看地面的封土形状来判断墓葬的级别和年代,再之后就是靠经验和工具进行盗墓了 。
古代中国人相信死亡并非是生命的终点,死去的人只是进入另一个世界 。因此古人,不管贫穷还是赋予,总希望死后能带走一些随身物品或者是财宝器具,方便他们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享乐 。越是地位崇高、家庭富裕的人,他们的墓葬随葬品就会越多 。厚葬,已经成为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文化风俗 。
网络配图
恰恰是这些财富,吸引着那些企图发死人财的人 。达官贵人在修建自己的墓葬时,也是处心积虑防止盗墓者 。盗墓与防盗几乎如影随形,寸步不离 。盗墓最早在什么朝代出现,至今已无法考证,从史书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周朝时期就已经非常普遍了 。
一边是盗墓,一边是防盗 。一边是为了利益和生命安全,盗墓技术不断精益求精;另一边是为了防盗,费尽心思把墓葬建造的真假难辨、机关重重 。这样的博弈一直持续了几千年,仍然经久不衰 。
中国古代的盗墓贼,从地区上分,有南派和北派两类,以长江为界限 。北派中还分出了洛阳帮和关中帮等派别,南派中分出了长沙帮和广东帮等,各帮派都有自己的“活动范围”,帮外的人很难进来 。一般情况下,各帮派之间互不侵犯,各自做各自的 。
对于北派来说,是以其“功力”见长,比如盗洞打在何处,是棺前还是棺尾,挖掘时要挖成什么形状,是方洞还是园洞都十分讲究和诡异 。方口形的盗洞是北派所创,在陕西关中地区的黄土地上比较多见,圈内多称为“关中式盗洞” 。北派的盗墓贼在工具的使用上也依然很讲究,比如洛阳铲就是北派盗墓贼发明的 。
据现代考古发现,安阳殷墟的殷商王陵区,西区大墓8座,东区大墓5座都不止一次被盗,残留遗物极少 。参加发掘的考古人员记述道,早期盗墓者对墓室位置判断极正确,他们会在墓室的正中开一个圆形的大盗坑,坑口紧贴着墓室四壁 。这个盗坑会直达墓室椁顶,此时墓葬内的椁室尚未腐朽坍塌,盗墓者可以直接进入其中,把室内的财物席卷而去 。
网络配图
北派的一些盗墓贼还会在墓周边地区以不同理由盖房子来掩人耳目,然后从屋子里挖地道通向墓室 。他们基本都是夜间行动,外人很难察觉 。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卷九《如是我闻三》中,就记录了用类似手法盗墓的故事:“康熙中,有群盗觊觎玉鱼之藏,乃种瓜墓旁,阴于团焦中穿地道 。”这里面所说的“团焦”也就是乡村瓜田中搭建的圆形瓜棚,这类都属于“墓冢盗”们使用最多的经典性方法 。
不过不是所有的墓葬都能在旁边盖房屋或者瓜棚的,一旦发现墓葬中有重宝但是附近的环境又不适合搭建遮掩物时,盗墓者甚至会采用迂回的战术,在相对比较远但更为隐蔽的地方下手挖井,然后顺着井再斜着挖,直到通往墓室 。这种方法费时费力,没有一定的耐心和体力毅力是坚持不下来的 。有时为了避开人群,甚至要远出几公里地,工期可能达半年甚至更长 。然而,一旦成功,收获也足够其后半辈子的享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