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大的格局?

许多刚认识我的朋友,在得知我从事 IT 行业二十多年,通常会问:“工作了这么多年,一定是某个上市公司的 CTO,年薪百万了吧?” 这个时候,我只能尴尬地回答:“我目前只是在一家公司,做着基础的编程工作,日子虽然过得不错,但离年薪百万还差得远 。”
的确,毕业多年后,我们可能会发现,同学们之间的差距会非常之大 。按理而言,同一所学校、同一个专业毕业,智力水平应该相差不大,抛开机遇这个因素,大家应该差不多 。实际上,毕业的前几年,互相之间还看不出差距,过了十年二十年,差距就十分明显,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因在于人的天花板高度不同 。开始几年,大家都在上升 。不同的是,有的人抵达天花板后,再也无法突破,而有的人却能够不断突破天花板 。有的人原地踏步,而有的人则一骑绝尘,差距自然就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大 。
吴军在《格局》一书里就写到:
有了好的态度,再有大的格局,才能把自己上升的天花板提高一大截 。
我以前总以为,所谓大的格局,就是有着远大的抱负,崇高的理想,像周恩来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才算有大的格局 。网上关于格局的定义很多,《格局》一书里关于格局的定义则不那么高大上:
有格局的人,他们都十分清楚自己所在的位置,有非常明确的方法,然后用正确的方法沿着这个方向坚定地走下去 。他们并不贪图步伐有多大,但是因为从来不去做(或者很少做)南辕北辙的事情,反而总是先人一步到达终点 。相反,一事无成的人常常跑得很快,却在锲而不舍地兜圈子,或者受到环境的诱惑而不断改变方向,甚至干脆背道而驰,几年、十几年后回头看,又回到了起点 。

你有多大的格局?

文章插图
回顾这二三十年的职业生涯,我就是那个不断兜圈子的人 。毕业后我进入了武汉本地一家电信设备制造企业,主要做后台管理系统 。做了几年之后,来到 HW 公司,莫名其妙进入了预研部,进去之后才知道主要工作是研究专利、写专利,做了没多长时间,离职回到武汉,转向嵌入式系统开发 。移动互联网崛起后,我又跳槽到一家公司,做互联网应用开发,大概过了大半年,转向浏览器内核的研发 。现在,主要的工作是移动终端操作系统开发,兼做一些国密、人工智能方面的工作 。
现在很多场合提倡培养通才,很多书也谈到,真正的人才应该是“通才”,不仅擅长自己领域的东西,而且涉猎广泛 。比如理工科的人应该学一点人文艺术、历史政治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借鉴各个领域的思想,解决复杂的问题 。对此,在万维钢的《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中谈到达·芬奇诅咒 。
“达·芬奇诅咒”的意思则是一个人也像达·芬奇一样对什么东西都感兴趣,也像是个全才,结果却一事无成 。
达·芬奇是16世纪的人,那时其实没有多少知识 。大部分人都是文盲,一个真正的聪明人一两年学完一个学科也是可能的 。那个时代出现达·芬奇这样的全才确实有可能,但后来就再也没有出现达·芬奇那样的人物 。特别是如今,别说一个学科,你想在某个学科的某个细分领域达到专家水平,都需要很多年的训练 。就拿计算机技术来说,只是人类科学知识图谱中的一个极其细小分支,但是有前端、后端、操作系统、中间件、上层应用等等,如何牵涉到应用领域,还会有更多分类 。虽然有一段时间流行全栈工程师,也不是说能够从计算机硬件到软件,一手包办 。况且全栈工程师也只是在多个领域有所涉猎,但在具体的某个领域,离专家还差得很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