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棍一词最早出处是哪里原来「光棍儿」的学问这么大

现代对于没有结婚没有后代的男人一般不会称作「光棍」,有儿有女的人也不会被称为「光棍儿」 。中国历来重视子孙的繁衍,有用枝繁叶茂来比喻子孙众多之说 。父母为树榦,儿女为枝叶 。故「光棍」,没有枝叶(子孙)的意思 。又因为没有老婆所以就没有枝叶(子孙) 。这样,「光棍」指没有老婆的人也就可以理解了 。「光棍」是没有皮的棍子,不是没有树皮的「树榦」,因为「光棍」是有父母的 。父母是树榦,儿子不能是树榦,只能是树上长的树枝 。《俗语考塬》说得更明白:「今俗亦以无妻之独夫,谓为光棍汉 。」为何无妻之男称「光棍」?有人解释说:「『棍者』,男根也 。故俗称无妻之男为『光棍』 。」
古代对于光棍的解读就很有意思
古代民间称地痞无赖一类人物为「光棍」,至迟在元代就已流行 。如《元曲选·杀狗劝夫》「楔子」中有:「却信着这两个光棍,搬坏了俺一家儿也 。」明清两代,「光棍」之称颇为盛行,成为官方对流氓的通称,明代史籍中又称作「打光棍游食之徒」,或称「打光棍之徒」与「打光棍浪子」,简称「打光棍」 。
《大清律》中,则有「光棍例」处置流氓罪 。所谓「光棍」者,《皇明条法事类纂》记载说,是一些「兇恶之徒,叁五成群」,或「趁仓场收放偷盗搂扒」,或「斗殴杀人命,将尸扛抬图赖者」 。清人编《俗语考塬·光棍》释曰:「俗谓无赖匪徒以敲诈为事者为光棍 。」清代《六部成语註解·刑部成语》也说,「光棍」就是「诈骗之匪也」 。
「光棍」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穷,此辈家无恆产,身无长技,「穷如一根棍」;
二是无正当职业,「专事游盪」,属好吃懒做的游惰之辈;
叁是兇狠无赖,靠着欺诈等手段强索人钱财为生 。
光棍还有许多别称 。如湖南人习称彼辈为「痞棍」,上海人则名之「地棍」,福建有「闯棍」、「喇棍」,小地方的二流子叫「土棍」,游手好閒到处流窜做恶者被称为「游棍」或「流棍」,专猎女色的无赖则叫「游花光棍」,扎把结伙的光棍叫「把棍」,「光」「赤」同义或曰「赤棍」,等等 。「光棍」一词还有一层广为人知的含义:单身汉 。此义明人即已使用 。如《孤本元明杂剧》中明冯惟敏的《僧尼共犯》有云:「佛公佛母,辈辈相传,生长佛子,哄俺弟子,都做光棍 。」
从「光棍」一词的发展史或流行史观之,「光棍」之称从来就不是什么好名头,而是饱含着主流社会对此等「另类」人物或社会「边缘性」人物的蔑视和鄙夷 。然而,耐人寻味的是,迄至晚清民国时期,号称势力「遍天下」的帮会中人竟然堂而皇之地以「光棍」自称 。
如洪帮的成员分为叁等,号称「叁等光棍」 。其头等光棍叫清水光棍,都是在社会上有一定学识、声望、地位的人 。值得注意的是,彼时在社会转型和社会动荡的大背景下,「光棍」的内涵已发生变化:一些「在社会上有一定学识、声望、地位的人」,有钱的「地主老财」们,也基于某种目的(或借势,或避害,或自保)加入帮会,成为「光棍」 。尤其是「捐班光棍」之称颇有意思 。歷来有官衔、学衔之捐,世之所趋也,而这时当「光棍」竟也要捐,真箇是时移势易,世道大变,此一时,彼一时也 。
词语流变反映着社会的变迁,当属确论 。有人认为,帮会自名光棍之缘由,「以一贫如洗只有手中之棍,故谓之光棍,意指赤贫穷汉多加入帮会」 。笔者则以为,帮会中人特意以「光棍」这样一个世人鄙夷、流氓味十足的称唿自许,强烈地映现出近代帮会成员与社会抗衡的非制度性心理 。由逆反心理出发,在帮会内部的语言通讯系统中,「光棍」之称被赋予了与社会评价截然两途的全新的涵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