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立嗣问题考论从一个侧面看孙权与世家大族的斗争( 三 )


关于孙吴“二宫之争”,不少旧史家觉得难以理解,一味斥责孙权晚年昏愦,如刘宋时裴松之便在《三国志·孙和传》中注曰:“臣松之以为袁绍、刘表谓(袁)尚、(刘)琮为贤,本有传后之意,异于孙权既立和而复宠霸,坐生乱阶,自构家祸,方之袁、刘,昏悖甚矣 。”孙权昏愦固然甚矣,但关键是要分析他这样做的原因 。根据文献记载,导致“二宫构争”的直接原因仍然是孙权之“嫡庶不分,宫闱错乱” 。前已论及孙权不守儒家礼制,重色轻德,久未立后,以致引发了徐夫人与步夫人争后,并危及太子登地位的严重事态 。步夫人,临淮淮阴人,与步骘同族,早年“以美丽得幸孙权,宠冠后庭”,且不妒忌,故久见爱待,意欲立为皇后,终因朝臣以徐夫人相抗而未成 。这是孙权轻视礼法、轻德爱色的典型事例[10] 。然步氏拖延十余年终未能立后,其因主要有二:一是年老色衰,孙权移情;二是步氏无子 。步氏之后最受孙权宠受的是王夫人 。
王氏乃琅邪人,“生和,宠次步氏”,特别是孙和立为太子后,“和母贵重,诸姬有宠者,皆出居外 。”[11]显然王氏与步氏争宠后来居上 。步夫人生有二女,长女名鲁班,先嫁周瑜子循,后改嫁全琮,故称全公主;次女名鲁育,先嫁刘纂,后改嫁朱据,故称朱公主 。孙权对二人十分宠爱,尤其是长女出入宫闱,关切政治,颇有野心 。她因母步氏受到太子和母王夫人的排挤,因而怨恨孙和母子,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根据有关记载,全公主在“二宫构争”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三国志·吴书·孙亮全夫人传》载:
全尚女也 。从祖母公主爱之,每进见辄与俱 。及潘夫人母子有宠,全主自与孙和母有隙,乃劝权为潘氏男亮纳夫人,亮遂为嗣 。
又同上书《孙休朱夫人传》:
朱据女,休姊公主所生也 。……初,孙和为太子时,全主谮害王夫人,欲废太子,立鲁王,朱主不听,由是有隙 。
又《孙和传》:
是后王夫人与全公主有隙 。权尝寝疾,和祠祭于庙,和妃叔父张休居近庙,邀和过所居 。全公主使人觇视,因言太子不在庙中,专就妃家计议;又言王夫人见上寝疾,有喜色 。权由是发怒,夫人忧死,而和宠稍损,惧于废黜 。
又《孙和何姬传》:
孙亮即位,孙峻辅政 。峻素媚事全主,全主与和母有隙,遂劝峻徙和居新都,遣使赐死,嫡妃张氏亦自杀 。
由以上四段记载,可大致看出全公主与孙和母子结怨及施以陷害的全过程 。毫无疑问,从孙吴宫廷斗争的角度看,全公主在“二宫构争”中是一位关键性人物 。而孙氏宗室的一些野心家如孙峻等人则聚集在全公主身边,兴风作浪,孙亮継位后,他们一度操纵大权,全公主夫家全氏“侯五人,并典兵马,其余为侍郎、骑都尉,宿卫左右,自吴兴,外戚贵盛莫及 。”[12]孙权之“嫡庶不分,宫闱错乱”,酿成如此严重的政治危害,实在令人触目惊心!
三、“二宫构争”中两派的主要成员及其倾轧
上文从宫廷斗争的角度,考述了孙权在立嗣问题上所犯的错误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我们便不能把握这一斗争的实质 。也就是说,在这一系列事件的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其中的根源在于孙权与儒学世族的矛盾与冲突 。在“二宫构争”过程中,其波及范围远远超过了宫廷斗争,广大朝臣也发生了分化,形成了阵线分明的两个集团,并进行了残酷的倾轧 。元代史家胡三省便指出:“和、霸之隙,亦两宫僚属交构以成之 。”[13]关于两大集团的主要成员,《三国志·孙和传》注引殷基《通语》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