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立嗣问题考论从一个侧面看孙权与世家大族的斗争( 十 )


当然,我们也不否认孙权在处理其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时,经常自觉不自觉的带有地域的因素,从而使人归结为地域之争 。但这只是表面现象,而非事物的本质 。在处理暨艳案、吕壹案,特别是“二宫构争”诸政治斗争时,孙权对北方流寓之士多有提携、宽佑 。比如同为太子和党成员,诸葛恪非但当初未受严惩,且被孙权命为太子亮的顾命大臣 。孙权之所以这样处理,是有深层考虑的 。孙权与儒学世族有矛盾,而孙吴儒学世族的主体是江东土著大族,因而斗争的对象也主要是江东大族 。孙吴流寓儒学之士非但人数有限,而且脱离了乡里社会,势单力薄,他们虽凭借共同的文化基础,逐渐融入到江东地域社会中去,但毕竟融而未化,尚有分别 。对孙吴皇权,他们不仅缺乏江东大族那种激烈的对抗情绪,而且还有较强的依赖性,易于为皇权所控制 。因此,孙权在打击江东世家大族的时候,为使国家机器能够正常运转,他往往起用流寓之士 。有些流寓的寒士正是看到孙权的这一心态,为攫取更多的权力和利益,甘愿充当孙权打击江东大族的工具 。质言之,作为流寓之士,在孙权正式建国并实现“江东化”后,他们自身并不具备与江东土著大族对抗的条件 。每一次针对江东大族的政治事件,兴造事端的都是孙权,其目的是固化皇权 。当然,在这些斗争中,江东儒学大族都不同程度的遭到了打击,但从长远看,地方大族的支持是地域政权生存与发展的基石,孙权屡起事端,这使江东大族必然对孙氏政权产生离心力,丧失了儒学大族的支持,孙吴统治的危机便来临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正是孙权本人开启了此后孙吴的灭亡之端 。纵观孙吴一代的发展轨迹,确实,自吕壹案和“二宫构争”之后,孙吴走上了衰亡之途 。何焯已指出孙权“老悖昏惑,吴亡不待皓而决 。”[30]回顾全文所论,足证何焯洞察细微之卓识 。2]《习学记言序目》卷二八“《三国志·吴志·孙登传》”条 。
[3]《三国志》卷五九《吴书·孙登传》 。
[4]《习学记言序目》卷二八“《三国志·吴书·孙登传》”条 。
[5]《义门读书记》卷二八“《三国志·吴书·妃嫔传》”条 。
[6]《三国志》卷五○《吴书·妃嫔·孙权步夫人传》 。
[7]《义门读书记》卷二八“《三国志·吴书·妃嫔传》”条 。
[8]《三国志》卷五九《吴书·孙霸传》 。
【孙权立嗣问题考论从一个侧面看孙权与世家大族的斗争】[9]《三国志》卷五九《吴书·孙和传》注引殷基《通语》 。
[10]据《三国志》卷五○《吴书·潘夫人传》,潘氏“父为吏,坐法死 。夫人与姊俱输织室,权见而异之,召充后宫 。”后潘氏生子亮,立为皇后,“性险妒容媚,自始至卒,谮害袁夫人等甚众 。”孙权在婚姻上根本不讲门第礼法,与曹氏父子“立后以贱”相同,皆是寒门家风的表现 。对此,拙文《论孙权父子之“轻脱”》有详细考论(刊于台湾《汉学研究》2003年上半年刊,本书收录),敬请参阅 。
[11]《三国志》卷五○《吴书·吴主权王夫人传》 。
[12]《三国志》卷五○《吴书·孙亮全夫人传》 。
[13]《通鉴》卷七四正始六年胡注 。
[14]《三国志》卷五二《顾雍传》及《孙和传》注引《吴录》 。
[15]姚信,《三国志》无传,事见《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孙和传》,《晋书·儒林·范平传》、《陈书·姚察传》及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等 。
[16] 见《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 。
[17]《三国志》卷五七《吴书·吾粲传》 。
[18]《魏晋南北朝江东世家大族述论》第42--44页,台湾文津出版社1991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