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的官二代们平均年龄只有34岁非酒囊饭袋( 二 )


这一年,清政府迈出了政治改革的第一步,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各国政治 。在出洋的“五大臣”中,37岁的载泽和44岁的端方尤为耀眼 。
五大臣中的头一名,是身份为皇室宗亲的载泽 。他也是五大臣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载泽回国后,立即成了君主立宪政体的鼓吹者 。
在日本考察时,载泽感触很深 。除了天皇接见,日本的前首相、明治维新的元老伊藤博文还前来拜会了中国考察团,他们之前有过一场长谈 。
双方就立宪国与专制国的异同,大清改革的核心要务等重大问题交换了意见 。这场谈话,伊藤博文全部用英语作答,由中国考察团中的随员柏锐口译 。镇国公载泽被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击中了 。回国之后,载泽奏请立宪,提出了立宪之三大利:“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 。”不过他也指出:“宪政有利于国,有利于民,最不利于官 。”
载泽所说的君主立宪的三大利,打动了大清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 。
1906年8月,大清帝国权力中枢召开了研究立宪的第一次会议,与会者包括醇亲王载沣、所有的军机大臣、政务处大臣以及直隶总督袁世凯等 。从此,“立宪”成为了大清国政治生活的头等大事 。
五大臣中的另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是端方 。当年,有“旗下三才子”之说,所谓“旗下三才子”指的是大荣(荣庆)、小那(那桐)、端老四(端方),他们三个都是皇上着力培养的青年干部 。纵观端方的一生,闪光点几乎都是不断带兵平定各地的“乱党”,可谓是革命党人的一颗克星 。
实际上,端方是一个维新派 。《清史稿》中记载,戊戌变法时,他曾奏上标榜维新的《劝善歌》,受到光绪皇帝赏识 。但是,端方没有因为戊戌政变而被边缘化,反而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里从一个道员升到了署理陕西巡抚 。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慈禧逃亡西安,端方以拱卫周备,深得慈禧欢心 。庚子年,各地义和团闹得厉害,陕西却在端方治下十分太平 。义和团没起来闹事儿,教会也比较收敛,足见端方的本事 。这一点,太后老佛爷看在眼里 。局势稳定之后,端方出任湖北巡抚,与张之洞搭班子 。
张之洞的改革花架子多,端方比较务实,不搞表面工程 。他的改革力度也超过了张之洞,甚至在政治上也比较自由化 。他曾顶住张之洞的压力,帮助湖北留日学生办报纸,还曾资助典型的革命派人物—蔡锷 。这些也只有根红苗正的亲贵才敢干,干了也没有人会怀疑他的政治动机 。因此,端方被誉为开明人士,“奋发有为,于内政外交尤有心得” 。
1905年,端方被召回北京,任闽浙总督,未及上任,便成了“五大臣出洋考察”的人选 。1908年太湖秋操,他担任总指挥,在演习中第一次使用热气球进行空中侦察,并进行火炮的校射 。
此时的端方与载泽一样,成了满洲贵族中推动立宪的积极分子 。同时,这两颗政治明星也受到了西方媒体的巨大关注 。1905年之后的《纽约时报》对这二位的报道就没断过 。
因偷拍而落马的官员
1909年,端方出任直隶总督 。这年11月15日,慈禧奉安大典隆重举行 。作为朝廷大员之一,直隶总督端方参加了葬礼 。按照成例,一位官员可以带几位仆从跟随 。在端方所带的仆从中,有三位摄影师 。他们用冒烟的照相机和另类行为很快就引起了葬礼主管官员的注意 。就这样为了抓拍头条而来的摄影师,却成了当天的头条 。
结果,端方被牵了出来 。由此创下了两项之最:最短命的直隶总督,最早因偷拍事件落马的官员 。
这可帮了袁世凯和革命党的大忙,因为端方在军事上很有一套,如果由他掌握直隶,或许可以消化掉袁世凯的北洋军 。而且,端方与张之洞搭班子时一手缔造了南方新军,如果有端方在朝里顶着,新军未必会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