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名字取得不好:春秋时期死得最冤的一个小国

在弱肉强食的春秋时代,要么紧跟大哥,要么有理有节,反正能在大国之中左右逢源、屹立不倒是小国的本事 。
自从人类社会有了国家,就有大国和小国的区别 。大国固然有大国的争霸之术,小国也有小国的生存之道 。就像草原上,狼有狼道,羊有羊道,你有你的张良计,我有我的过墙梯 。
网络配图
弱小不意味着灭亡,关键要选对策略 。当今的世界也是这样,除了少数的大国,多数都是小国,如何生存,如何有尊严地生存,都是学问的 。
春秋战国时期其实就是现代的联合国,当时的国家,除了秦国,楚国,齐国,赵国,燕国,卫国,晋国,郑国,鲁国,越国、吴国这些外交主角,还存在着令人目不暇接、难以计数的小国 。这些小国存在于列强缝隙之中 。比如应国、肥国、极国、共国、凡国、祭国、苏国、茅国、大荔、绵诸、介国、舒鸠、黄国、江国、弦国、厉国、须句、原国、西不羹、东不羹等等 。一长串的国家资料给后人提供了研究、猎奇的丰富资源 。比如虢国就有东虢国、西虢国、南虢国、北虢国、小虢国五个国家之分;除了燕国,还有南燕 。南燕相传是由黄帝的后裔建立的,姞姓,地在今天河南延津的东北 。在春秋初年,南燕也还上台跑过龙套 。
但是,做人难,小国做人更难 。
一次,卫国太子蒯聩闲来无事,登城赏景 。他望见远方有一处部族,问知是戎州 。蒯聩就大咧咧地说:"我,姬姓也,何戎之有焉?翦之!"就这样,戎州被卫国消灭吞并了 。这就是春秋时期小国命运的真实写照 。
网络配图
【因名字取得不好:春秋时期死得最冤的一个小国】春秋时的外交力量格局是这样的:大致黄河下游开化程度最高,社会最为发达,黄河中游次之,长江中游又次之,长江上游、下游和黄河上游地区最不发达 。因此处于黄河中下游的国家力量相对强大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最大者则为齐、晋、秦、楚四国 。除了楚国,其他三国都在黄河流域 。如果从今天的地域上来讲,各国之中楚国最大,大约占据了四分之一的天下;晋国第二、齐国、秦国、吴国次之,越国、燕国、宋国、鲁国又次之 。
综合起来看,国力最强的是楚、晋、齐、秦四国,可以看作是天下力量的"四极" 。史载:"齐、晋、秦、楚其在成周微甚,封或百里或五十里 。晋阻三河,齐负东海,楚介江淮,秦因雍州之固,四海迭兴,更为霸主,文武所褒大封,皆威而服焉 。"
列强划定各自势力范围,相互征伐 。在各诸侯国势力范围内的小国,则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的支配下,不是降为列强的附庸,就是沦为列强贵族的采邑 。这些附庸和采邑最后都逐渐沦亡,成为列强的领土 。
网络配图
春秋是国家数目急剧缩减的时代 。如山东诸小国被齐国兼并,河北、山西诸小国被晋国吞并,江淮、汉水流域各小国被楚国所并,西北各小国被秦国吞并 。吞并的速度在春秋后期越来越快,力量格局的对比悬殊也越拉越大 。
也有一些小国因为列强追求均势的需要,而侥幸存活下来 。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强者越强,弱者越弱;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不管你用什么类似的词来形容春秋的兼并征伐都不为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