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中国历史上代父从军的女将军,一首《木兰辞》道出了花木兰代父从军的经过和结果,但是关于花木兰就算是不熟悉历史的人也都知道花木兰和唐朝并没有多大的干系,可是,事情就是这么的奇怪,据闻,有人说花木兰是唐朝人士,还曾随着薛仁贵出战契丹,你说奇不奇怪?一起来看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吧 。
关于花木兰的身世,唯一参考资料就是《木兰辞》这首诗歌 。因此任何一个考证者都必须从这首诗歌入手,从而拨草寻蛇,捋出一条线来 。风月君现在就用胡适之先生所谓“小心假设,大胆求证”的态度,试为大家一一开释,以为引玉之砖 。
胡适之名言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木兰为何要“当户织” 。织就是织布织缎 。为何要织,为了给国家交税 。大唐赋税制度为租庸调制 。租就是地租,“每丁每年向国家输粟2石”;调就是缴纳布匹绸缎 。“每丁每年向国家输绢2丈、绵3两( 或布2丈4尺、麻3斤)”;庸就是做义务工,参加国家修桥铺路等公共基础建设和建陵寝造长城等大型项目建设 。“服役20日,称正役,不役者每日纳绢3尺(或布3.6尺)”。
为何代役用绢布而不是粮食,因为在大唐绢布也作货币使用,属于硬通货 。木兰当户织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帖即军中文告,贴在墙上的关于军事信息的布告 。简明扼要的写清楚为什么打仗,跟谁打仗,相当于战争动员令 。军帖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军书就是征兵花名册 。一般来说,书写花木兰父亲名字的军书只要一卷即可,用不了十二卷 。
为何需要十二卷,原来花木兰家族属于北魏六镇治下的军户,六镇居民属于游牧民族,每隔三年造一次兵册,名叫“比丁”,也叫记名字 。凡男子年满十六岁即记名入兵籍,至六十岁退役 。木兰父亲十六岁入兵籍,经过十二次比丁,最多五十二岁,没到退伍年龄,因此需要继续服役 。
花木兰父亲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阿爷就是父亲 。唐人称呼父亲为阿爷,耶耶,哥哥 。李世民写给李治的信,自称耶耶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大唐实行府兵制 。府兵制是一种民兵性质的义务兵役制 。农忙务农,农闲训练,开战入伍 。府兵在服役期间本人免除课役,但军资、衣装、轻武器(弓箭、横刀、陌刀、长枪等)和上番赴役途中的粮食均须自备 。每一火(一火十人)还得共备供运输的马六匹,即所谓“六驮马” 。
唐人战马这就是花木兰一家人为啥要买马的原因所在 。至于武器铠甲等等装备,都在兵器库存着,标着服役者的姓名编号,平时库房有专人保管,只在训练和出征时才会发放 。因此不用临时买,只要去兵器库领取即可 。东市西市是长安城的两大集贸市场,长安城没有南市北市 。当然花木兰不是长安人,她也不是在长安城买东西 。后世的东西一词就来自唐时的东市西市 。那么花木兰是哪里人,这里留个悬念,后文解读 。
唐长安城,大家看一下东市西市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这里说的很清楚,花木兰从家乡出发,一天走到黄河边 。第二天从黄河边出发,一天走到黑山 。打仗地点就在黑山 。
在黑山只听到阵营中燕山胡骑嘶鸣 。啾啾,凄切尖细的声音 。为何战马的声音会凄切尖细,因为唐军都是训练有素的沙场战士 。懂得控制骏马嘶鸣 。这里的燕山胡骑是唐军的骑兵,并非敌人的骑兵 。燕山胡骑黑山,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小罕山 。
- 郑和下西洋究竟是为了长生不老还是捕捉美人
- 唐朝为什么那么强大?连孩子都会武功
- 上古大神伏羲究竟是谁?他做了怎样的牺牲
- 揭秘:作威作福的宦官张永竟是一个除奸臣的义宦?
- 老照片 清朝裤子被脱与身体赤裸竟是常态!
- 庞德抬棺战关羽究竟是怎么回事?又有何结局
- 这个姓历朝历代皇帝都怕连强盛唐朝也多次剿杀
- 历史上第一个练邪功的皇后竟是她!太可怕了
- 傻人有傻福:鲁莽武夫到盖世谋圣竟是这样转型
- 一句陛下家事搞掉唐朝一位皇后一位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