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妃说了算:一个皇帝昏庸大臣却奋发的朝代

说到明宪宗朱见深在位的二十三年(公元1465年---1487年),可以说是一个“八卦”很多的时代 。
论“家庭生活”,朱见深宠爱比他年长十九岁的贵妃万贞儿,放任万贞儿把持后宫,逼众多妃子堕胎 。间接造成了他的儿子朱祐憆的艰辛童年 。
论“业余爱好”,朱见深酷爱修道炼丹,甚至在后期一度不理国事,他所宠爱的“传奉官”们,尽是些装神弄鬼的巫师神汉,不但诓骗国家钱财,更借他旗号横行霸道 。
论“选贤任能”,他宠信宦官,开设西厂,制造冤案,心腹太监汪直被后人骂做“明朝四大祸国权阉之一” 。内阁大臣被戏称为“纸糊三阁老”,六部堂官被讽刺为“泥塑六尚书” 。论“工作成绩”,国家内外交困,赋税递减,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边关烽火连年,朝政乌烟瘴气 。“八卦”如此之多,自然难称圣君 。
但说起这个时代,许多后世史家却有一个独特的评价---主昏于上,臣奋于下 。细数成化朝时代的文臣武将们,便知此言不虚 。武将方面,平定大藤峡叛乱的韩雍,平定荆襄流民起义的项忠,两战河套重创鞑靼的王越,苦心经营边防,营造延绥一带长城的余子俊,皆当世不世出之名将 。阁臣方面,早期的内阁大学士李贤,陈文,彭时,后期的商辂,均是颇具宰辅之才的能臣 。
六部的堂官里,吏部尚书王翱是名垂青史的清官,户部尚书李敏以善于理财闻名天下,兵部尚书马文升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刑部尚书林聪以铁面无私著称,工部尚书王复号称“机巧天下”,是中国古代史上有名的工程水利专家 。礼部尚书邹骭博学多才,史载“通晓历朝仪典” 。
宦官们虽说“乱政”,却也有怀恩,陈准,萧敬这样“公忠体国”的“好公公” 。地方官里的王恕,林俊,刘大夏,也皆造福一方 。甚至就连被看做“无用小人”的“传奉官”中,也出了剻祥(天安门的设计者)这样名垂青史的能工巧匠 。“奋于下”的臣子们,若编一个花名册,可谓是群英荟萃 。与“昏于上”的成化皇帝朱见深对比鲜明,构成这个奇特的时代 。
这个奇特的时代究竟是什么样子呢?还是让我们从“昏于上”的朱见深说起 。
成化皇帝朱见深,这位历代史家素来评价不高,被认为“昏于上”的帝王,在他即位的早期,却一度被看做“圣君” 。
那时候他刚接下父亲留下的“烂摊子”,天顺八年(1465年)正月二十二日即位,五天以后,广西大藤峡叛乱的消息就送到京师,这场被瞒报了数月的叛乱,此时已经席卷整个广西省, 并蔓延到广东雷州,新江,阳江等地区 。可谓是“当头一棒” 。
接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个月后,从天顺七年开始持续发生暴乱的荆襄地区,三月初五在湖北房县正式爆发了明王朝立国以来规模最大的流民起义,参与人数多达五万多人,并以白莲教为“精神旗帜”,建立“汉王政权”,改年号为“德胜” 。
于此同时,以河套为根据地的蒙古鞑靼部落,在数月间对明朝北部边陲发动了大小三十多次侵扰 。弱冠登基,即面临内外举步维艰的局面 。
但出乎意料的是,这位沉默寡言且说话有些口吃的年轻皇帝勇敢的迎难而上 。
国家大事上,他信任李贤等能臣,妥善调动兵马,启用韩雍,白圭,项忠等能将剿灭叛乱 。同时对父亲朱祁镇的错误“拨乱反正”,恢复了叔叔朱祁钰在位时的“年号”,为遭冤杀的于谦平反,重新启用被贬官甘肃的名将郭登,整顿团营,加强国防力量 。
更“从谏如流”,鼓励臣下大胆进言,罢免天顺朝时代4000多名借“复辟”获得权位的昏官庸官,“勤政”方面更是兢兢业业,但凡是启用的大臣,皆推心置腹,信任有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