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揭秘:文弱书生孔子的腰间会佩戴着宝剑?

纵览中华上下五千年, 探索中华冷兵器之谜,回归古代冷兵器时代,解密流传百世的名刀名剑,第一冷兵器自媒体
近些年来,建筑孔子雕塑成为各地的一个热点 。孔子谦卑、儒雅、慈爱的长者风范已深入全世界人的心中,也将以雕塑的形式继续激励着人们勤学与礼让 。但是某些孔子像却引起了人们的好奇与不解,为什么慈祥儒雅的孔子是龅牙?会竖起食指?尤其是,为什么以仁爱著称、似乎是文弱书生的孔子,腰间会佩戴着宝剑?
【历史揭秘:文弱书生孔子的腰间会佩戴着宝剑?】 可以观察到,很多孔子像和雕塑都是佩剑的 。但历史上的孔子真的佩剑吗?古往今来,人们众说纷纭,提出了很多零碎的论点,却从来没有人去考证过这个问题,相关的文物出土也近乎是空白 。坊间认为孔子持剑,并且剑名紫微,是文人剑的一种,无刃,这种说法没有丝毫根据 。孔子的形像已经随着儒学的发展演变而内化为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之一 。孔子是否真的佩剑,不仅可以指导更符合孔子历史形象的孔子像的建造,而且还可以让大家对孔子形象有更丰满确切的认识以及对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源流有更深刻的理解,所以综合性的考证一下孔子是否佩剑是必要的 。
春秋短剑以吴、越制作的最为精良,南方地区的制剑和击剑技术是超过北方的,先秦剑论唯一传存下来的文字,就是《吴越春秋》中越女关于剑的说道 。长剑则似乎最先出现于楚国,楚国的长剑应当是在了吴、越的冶金技术和击剑技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在春秋晚期的北方,剑不会超过60厘米 。所以古今诸多孔子像中,包括吴道子的孔子像,孔子的佩剑都过长了 。这么长的剑到战国时期才会有,吴道子是唐人,吴道子所画的剑应是按唐制长剑为蓝本,如此也好理解 。孔子生活于春秋晚期,那么到春秋晚期,剑是可佩戴的吗?
当时宝剑也比较受到重视,《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 。”《左传·恒公十年》记载:“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又求其宝剑 。”虞公向虞叔索取玉,又向他索求宝剑 。《左传·定公十年》记载:“吾以剑过朝,公若必曰,谁之剑也 。”管马人算准算定公若看到他拿剑经过朝廷,一定会问是谁的并赏看 。很多史实都表明,先秦时期,人们对剑是相当重视的 。宝剑具有实用性和观赏性的双重价值,此外还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孔子周游列国,经常遇到种种危险,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商周,围于陈蔡 。更不必说当时交通不便,大自然的改造程度较低,经常可能遇到野兽 。从实用性角度来说,孔子也是有可能佩剑防身的 。
剑在春秋初期就已经出现,极受重视又富有实用和装饰价值,已经有足够的时间融入礼制 。可靠文献中,春秋中后期也有剑融入礼制的记载 。据《史记·吴太伯世家》中季札挂剑的记载,季札的生活年代略早于孔子,孔子也十分推崇季札,曾经说过:“泰伯(季札的祖先吴太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史记》中,“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 。” 。季札没有赠送宝剑的原因是“为使上国”,可见当时“宝剑”已经作为一种比较重要的礼器,在外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左传·恒公十年》中记载虞公向虞叔索取玉,又向他索求宝剑,激起了虞叔的不满而驱逐了虞公 。这里的“玉”是一种礼器,那么虞公后来又来索取的剑,就也有可能跟“玉”一样,也是作为礼器来索取的 。综上,在春秋中后期,剑已经初步地融进了礼制,佩剑在多种场合都是符合礼仪甚至必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