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齐威王魏惠王会田于郊的故事是怎样的

魏惠王魏瑩(公元前400~公元前319年),魏国魏武侯之子,公元前369年即位,即位之时正值魏国鼎盛时期,早年励精图治,使魏国一度成为中原霸主,晚年战争中,“东败于齐,南辱于楚”,渐渐开始衰落 。
魏瑩少时聪慧好学,颇得其祖父魏文侯的喜欢,寻名师加以教导 。魏武侯死后没有立太子,得到贵族支持的魏瑩与得到平民大臣支持的公子仲缓展开了夺位之争,在国内混乱期间,韩、赵两国趁虚而入,联合进攻魏国,后以两国意见不合撤军告终 。魏瑩成功夺得君位后,迅速解决了贵族和平民之间的矛盾,重整军威,重用名将庞涓,重创秦军,攻破秦国都城 。随后迁都大梁,对内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奖励耕种、开凿运河;对外,团结赵、韩两国,增强实力 。广筑宫殿、修筑长城、开凿鸿沟,以此来加强防御能力 。在赵、秦、齐、楚四国联合围攻的情况下,沉着应对,取得胜利,把魏国霸业推向顶峰,逢泽会诸侯,正式称王,与周天子平起平坐 。
魏瑩的短板在于他自身刚愎自用、外宽内忌、好搞形式主义 。他问政孟子,一副谦恭好学的样子,回头却并不实践;在用人方面,他重用庞涓,却仅因庞涓一人之言残害了孙膑,致使孙膑逃回齐国,他看孙膑,更多看到的只是兵圣后人这个标签,所以也不甚在意 。公叔痤向他举荐卫鞅 。他并没有实际考察,仅凭卫鞅年轻没有作为就否决了 。公叔痤又劝谏他,该人如果不用便要杀之,结果他依然主观臆断,没有在意 。卫鞅后到秦国,改名商鞅,变法改革,把秦国推上富强之路 。
春秋时期魏惠王谓卜皮曰故事
“魏惠王谓卜皮曰”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第三十》,原文为:魏惠王谓卜皮曰:“子闻寡人之声闻亦何如焉?”对曰:“臣闻王之慈惠也 。”王欣然喜曰:“然则功且安至?”对曰:“王之功至于亡 。”王曰:“慈惠,行善也 。行之而亡,何也?”卜皮对曰:“夫慈者不忍,而惠者好与也 。不忍,则不诛有过;好予,则不待有功而赏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魏惠王问卜皮他在外的名声如何?卜皮回答他,大王仁慈惠爱 。魏惠王大喜,认为自己名声很好,便接着问自己的功业会达到什么程度,卜皮却回答他到,将走向灭亡 。魏惠王不解,接着又问了一个为什么,在他认为,仁慈惠爱是善行,善行怎么会走向灭亡呢?卜皮给他的回答是,仁慈的人不忍心,而惠爱的人好施舍,不忍心,则不会惩罚有罪过的人;好施舍,就不会等着臣子做出功绩就赏赐 。有了过错而不惩罚,没有功劳却接受赏赐,即使国家灭亡,这不是也是应该的吗?
惠王觉得自己名声在外,仁慈惠爱,岂不知,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矛盾有其特殊性,也许仁慈惠爱是好的表现,但是不在事物特定的范围内,反而会弄巧成拙 。具体的问题应该具体分析和对待,不能不分析利弊,一概而论 。为了仁慈而失了法度,为了惠爱而不鼓励建工,这样反而会走向失败 。
春秋齐威王魏惠王会田于郊的故事
关于魏惠王在历史上的典故,最有名的两个除了问政孟子,还有一个便是惠王问宝了 。“齐威王与魏惠王会田于郊”出自于《资治通鉴.周纪》 。
原文为:齐威王、魏惠王会田于郊 。惠王曰:“齐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 。”惠王曰:“寡人国虽小,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 。岂以齐大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 。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余家;吾臣有钟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 。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惠王有惭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