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八月十八潮( 三 )


他的《横风雨》里的钱塘膛,似乎是苏轼浪漫奔放的气质,而他就像那汹涌的万马奔腾的潮水,铺天盖地的浪花是他,在浪花里立不住的山也是他 。苏轼一次次站在钱塘涌潮前,看着“八·一八潮,壮观天下 。彭水击三千里,群练驱十万人 。红旗绿盖相灭,黑沙白浪吞 。”
试官考话剧 。他心如潮涌,却管不住自己 。在他面前,似乎有3000名排列整齐的弓弩手在咆哮的海浪两边,吴越王钱智凝视着波塞冬 。在岳的命令下,警员们直向钱塘膛开枪 。苏轼以极大的勇气和信念,书写了钱塘人及其日益坎坷而勇敢的一生 。
不惧并热爱汹涌的钱塘潮,随波逐流,在神秘的波涛中兴风作浪,这正是苏轼对当时政治运势的基本心态 。这种胸怀和精神,就是“从此潮看银山二十回”的骄傲 。(出自《望海楼夜景五绝》,意思是现在涨潮了,你得再上楼,然后才能看白浪形成的银山 。看二十遍也不为过 。)
钱塘生是苏轼的心腹 。这次来杭州,苏轼是带着创伤来的 。在京都与王安石的对抗中,苏轼失败了,这是他之一次政治上的挫败 。才华横溢而热情洋溢的苏轼,却沉浸在无奈和愤怒之中 。但苏轼此时的创伤并不深,心中仍充满希望 。
为了保护天才,宋神宗拒绝了王安石将苏轼释放到颍州的企图,命苏轼去美丽富饶的杭州 。苏去了杭州当副手,叫杭州 。王安石担心苏轼以知州之权抗拒新法,只愿意让他做辅佐官 。这让苏轼的痛苦倍增 。他无权反抗,将不得不执行他所反对的法律 。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八月十八潮】在政治挫折之初,但济世教民、建功立业的心依然炽热,在没有得到解脱的时候,往往表现出一种深刻的嘲讽 。苏轼当时的所见所为刺痛了朝廷敏感的神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