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迅的收入看三十年代民国著名文人的生活状况( 二 )



对鲁迅从一九一二年到一九三六年二十四年中的收入作一个总体的估算,其总数目为十二完四千四百元左右,约等于今天的人民币四百三十七万左右,再来分析一下这些钱的组成,其中有大约55000元(二百万人民币左右)是薪水和讲课费(包括他后期收取的教育部的编译费),占他的总收入的一半,其余的为稿费和版税,大约有二百三十万左右,占一半强 。鲁迅每年平均收入约为十八万人民币,后期比前期多一些,也就是说鲁迅在辞去公职后的收入比他在政府部门的收入多,但如果不计算鲁迅后期从政府部门领取的编译费,则两者相差无几 。
比较一下鲁迅同时期的一些文人,林纾因前后翻译过一百八十一部小说,每部平均二十万字,稿费是每千字六元(约合人民币二百元左右),这是当时非常高的数字,商务印书馆的稿费标准如下:郭沫若每千字四元,胡适每千字三元,鲁迅给《晨报》投稿是每千字二元,商务印书馆给鲁迅的稿费是每千字三到五元不等,鲁迅得到的最高稿费是他的《二心集》,每千字六元 。由此可见每千字六元差不多是当时最高的标准 。林纾仅靠翻译小说获得的收入就达二十二万多元(约合人民币770万元),比鲁迅一生的收入高出三分之一强 。而梁启超的稿费标准是每千字二十元(约合人民币七百元)超过鲁迅八倍,接近今天最高水准,是当时稿费之最 。
【从鲁迅的收入看三十年代民国著名文人的生活状况】 鲁迅的收入平均下来每个月大约是420元左右(人民币一万五千元),而比鲁迅稍早一些或同时期的另一方些文化人收入并不比鲁迅少,北京大学文科学长陈独秀的薪俸为每月400元,主编新青年另有每月二百元的编辑费,这样算下来,陈独秀每月收入为六百元(约合人民币21000元),蔡元培除了北京大学校长的薪水收入(约每月六百元)外,翻译作品的稿费达到了每千字七元,此外他还与商务印书馆有合作协议,从出版物中获取版税百分之二十,林纾除了稿费,在北京大学任教另有每月五百五十元的收入 。
版税是三十年代文人们的另一收入,一般作家们都和出版社签有版税合同,按照发行量由作家抽取一定数目的版税,具体的比例由作家与出版商商定,以商务印书馆为例,郭,郭沫若的是百分之十,胡适的是百分之十五,鲁迅的是百分之二十,签了版税合同的不再另付稿费,每一版的印数单独计算 。鲁迅的著作大多数是由北京的北新书局出版发行,包括《呐喊》,《彷徨》,《两地书》,《中国小说史略》,《三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伪自由书》等等,鲁迅任主编的几份刊物也由北新书局编辑,比如〈奔流〉,〈语丝〉 。北新书局总共付给鲁迅版税两万多元,约合人民币七十万元,这差不多是鲁迅一生中获得的主要版税收入 。北新书局的印数一般是一千册,最多不超过两千,鲁迅的作品一次印刷超过两千册的只有〈两地书〉,相比起商务印书馆差距很大 。林纾在二十至四十年代总共从商务印书馆获得相当于人民币七百多万元的收入,是鲁迅从北新书局获得的十倍 。张恨水,张爱玲等人的作品一次印数可达上万册,胡适的也有五千册,相比之下,鲁迅的要少的多,只有〈两地书〉的印数接近胡适,相应地,他得到的版税收入也少得多,从面的统计来看,鲁迅的版税收入只有他全部收入的七分之一,不仅大大低于薪水,也低于他的稿费 。
总的来说文人们在当时的收入是不算低的,当时一个中学老师一个月的收入大约是45元,相当于今天的一千五百元人民币,大学教授的薪水都在二百元以上(相当于七千元人民币),一般的文人比如说沈从文,矛盾,田汉也大约是这个水平 。三十年代上海一流的影星也达不到这个水平 。周旋是当时超一流的明星,她的收入为每月200元(当时无片酬,和电影公司签约后从公司里领取固定薪水),蓝萍(江青)的薪水是每月60元(比中学教师略高),赵丹是每月二百元,谢添每月二百五十元,秦怡六十元 。名气差一些的文人收入也大体可以,柔石每月的收入在100元左右,此外每年可得版税八百元,丁玲每月的收入大约是七十元,基本相当于一个二流电影演员的收入,此外也有数目不等的版税收入 。没有名气的文学青年靠稿费收入一般在二十元到三十元之间,刚好够上海一月的生活费 。而同一时期工人的平均工资为十六元(约合五百六十元人民币),女工平均为十二元(约合人民币420元左右),这样看来,文人的收入算不低的了 。当时的钱钞在花费上可能比现在还要管用些,据鲁迅回忆,他在北京请朋友吃当时最高档的鱼翅席,十个人吃下来十五元左右,相当于一个工人一个月的收入,但对鲁迅来说显然不算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