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中国的饮食风尚:英伦把戏千年前早已熟稔( 三 )


图片来源于网络
唐代对西餐的“拿来主义”,不只是头脑简单地直接取用,还会将中土口味与西域风格调和在一起 。比如唐人喜食樱桃,晚唐便有人将樱桃放在毕罗里作馅儿,成品中西餐混血儿“樱桃毕罗”大受欢迎 。唐太宗李世民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唐代百姓不说别的,至少在饮食上真正做到了“中华夷狄,兼爱如一” 。
唐代是中国古时最讲究食品养生的时代之一 。孙思邈的《千金食治》、昝殷的《食医心鉴》等总结食疗养生经验的书籍纷纷涌现,“岂无青精饭,令我颜色好”,“高人酒味多和药”之类的养生观点也在唐诗中频频亮相,连面条这样寻常的食品,也被唐人研究出了十多种治病的方子 。唐睿宗的儿子岐王李范去世后,还用了三十余种药酒陪葬 。带着药酒去天国,到了另一个世界也要养生,唐人对食疗养生之执念,由此可见 。
唐代亦是“点心创世纪” 。“点心”一词,就是唐人发明的 。魏晋时代的人常在正餐与正餐之间,享用一些小食,这些小食发展到唐代,便成了点心 。不过,点心可不同于小食:魏晋时许多家庭采取的是两餐制,一天就上午下午各一顿饭,正餐不够,只得用小食来补,小食主要用于充饥,行的是“雪中送炭”的事;而进入唐代,普遍采取三餐制,正餐足矣,点心便成了唐人生活的精美点缀,在正餐大菜之外给口腹增加一些享受,行的是“锦上添花”的事 。古代礼制规定天子可以享受一天四餐的特权——名副其实的“饱食终日”,唐人在三餐之内或之外,再添上一些小点心,诸如贵妃红、金铃炙、玉露团、紫龙糕、满天星,也就接近于天子的生活水准了 。
【唐代中国的饮食风尚:英伦把戏千年前早已熟稔】